魅族取消小圆点后,确实让很多人觉得其系统(Flyme/Motion UI)在某些方面更接近iPhone的体验,尤其是在交互上。小圆点作为魅族手机的一大特色,提供了快速访问通知、快捷功能(如手电筒、计算器、音乐控制等)的便捷方式。然而,取消小圆点后,魅族做出了一些调整,这些调整可能让部分用户觉得系统更加简洁和流畅,更符合一些用户对iOS风格的偏好。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用户对手机系统的评价和偏好是非常主观的。有些人可能更喜欢小圆点的便利性,而有些人则可能觉得取消小圆点后的系统更干净、更少干扰。因此,魅族是否“变得和iPhone一样好用”取决于个人的使用习惯和偏好。
相关内容:
在魅蓝note2的新品发布会上,魅族宣布正式取消Smartbar,推出全新的实体Home键:mBack。早在mBack正式发布前,李楠就在微博中透露,mBack的出现是要革Android系统Back键的命。
我倒觉得,mBack的出现,意义绝非如此简单,它是魅族长期探索、不断创新、挑战自我的体现,与其说是革Android系统Back键的命,不如说是魅族要革“自己的命”。
我们先来说说魅族为什么要采用实体按键设计。个人认为,魅族之所以选择放弃小圆圈设计,其最重要的一点原因是重塑魅族品牌手机在外观设计上的一致性,进而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个性,提高产品的认知度。
众所周知,魅族自MX2开始,便在机身正面下方采用小圆圈式的虚拟Home按键设计,并且将这种设计延续到MX3、MX4及子品牌魅蓝及魅蓝note上。这种独树一帜的个性化设计使得魅族手机在浩瀚的Android手机阵营中脱颖而出,并且赢得了用户的赞赏,提高了魅族产品的认知度。
然而这一格局在2014年被MX4 Pro所打破。魅族为了率先实现全球首款正面按压式指纹识别的Android手机,在MX4 Pro机身正面下方加入了一枚可以实现指纹识别功能的实体Home键。
如此一来,魅族一贯坚持的小圆圈Home键设计原则就这样被无情地打破了。为了重新树立产品外观设计的一致性,且继续坚持指纹识别功能,魅族不得不统一采取实体Home键的设计,这样既可以使外观设计得以统一,又不影响指纹识别功能的实现,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魅族一直津津乐道的Back功能。
魅族MX2取消了Android手机经典的“返回、Home和多任务”的三键式设计,精简成只有一颗小圆圈的虚拟按键,这让手机的机身变得更为简洁。为了弥补返回与多任务功能的缺失,Smartbar得以诞生。
Smartbar 想要做的就是把Android应用操作栏上的按钮拉到下面来,与Back 按钮一起构成了 Smartbar。这种软(Smartbar)硬(小圆圈Home键)兼施的设计,在当时看来似乎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见上图)。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Smartbar在实际应用中所得到的评价是褒贬不一。首先得以肯定的是,魅族这一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安卓应用市场鱼目混杂,大部分应用程序并没有按照 Android design 中的规范来设计,这就使得部分应用与Smartbar存在不兼容的现象,出现最多的就是“双底栏”,也就是这个时候出现了“去Smartbar”的呼声。
尽管魅族一直在努力改善这种情况,但毕竟Android不如苹果,随着应用、系统版本不断更迭,双底栏这一问题愈发明显,尽管后期魅族做出了妥协,添加了“智能隐藏Smartbar”的功能,但恰恰是这一妥协,为Smartbar的没落买下了伏笔。
前文说到,Smartbar的诞生,是把Android应用操作栏上的按钮拉到下面来,与 Back 按钮一起构成了 Smartbar。要取消Smartbar,我们就得解决Back按钮的问题。这个时候,“悬浮球”出现了。
可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项很友好的设计,首先是悬浮球的出现增加了操作的学习成本;其次是悬浮球的部分操做手势或者功能与系统级的操作冲突或者重叠,最后就是视觉上的不美观。
总而言之,“悬浮球”只能算是一种辅助的交互方式,不可能取而代之成为“正统”的交互方式。
经历过这一系列的“探索”,魅族终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mBack。mBack通过“触摸返回上一级,按压返回桌面”这一简单的操作逻辑,既解决了“双底栏”的视觉问题,又解决了Back的操作问题。可谓是“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如今,魅族已经完成了2015年所有新品的发布,魅蓝note2、魅蓝2、MX5、PRO 5以及魅蓝metal上都使用了mBack这一新款Home键,这已成为魅族新的标志。
不过,如今一系列的专利技术表明,苹果未来可能会取消Home键,倘若以后指纹识别可以在屏幕内进行,这是否意味着小圆圈可以重新回归?或者魅族要重建新的交互体系?我似乎隐隐的看到了一场新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