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的“底线”,即保障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安全,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面对这一挑战,我国政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及社会各界正多措并举,共同加强患者安全管理。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措施和方向:
1. "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Improving Legal and Policy Frameworks):"
"顶层设计:" 出台并不断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患者安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标准制定:" 制定和推广各项医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明确医疗行为的安全底线,规范诊疗行为。
2. "强化医疗机构内部管理 (Strengthening Internal Management in Healthcare Institutions):"
"安全文化建设:" 推动医疗机构建立“安全第一”的文化,提高全体员工对患者安全的高度认识和重视。
"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完善医院规章制度,涵盖临床诊疗、护理、用药、手术、院感、设备使用等各个环节,确保有章可循。
"优化流程:" 持续改进医疗流程,减少不必要环节和潜在风险点,例如推广“三查七对”制度、用药安全五Rights原则等。
3. "落实核心制度与技术手段 (Implementing Core Systems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身份识别:" 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防止医疗差错(
相关内容: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题:生命“底线”如何守护?我国多措并举加强患者安全管理
新华社记者李恒、朱筱
守护患者安全,如何深度融入医疗体系的底色?
9月17日是世界患者安全日。从手术台前的“三查七对”到智慧医疗的精准扫码,从用药安全到癌症防治全程管理……近年来,我国多措并举加强患者安全管理。
智慧医疗更好守护患者安全
一个小小的腕带二维码,一部轻巧的移动护理终端,逐渐成为护士手中的“新标配”。
给药、输血、标本采集前扫一扫,及时核验信息,传统“三查七对”在智能辅助下既准又快——这不仅是工作方式的升级,更是技术守护患者安全的生动缩影。
当前,我国正加快推动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安全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医疗风险治理模式逐步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事中干预”转变。
电子病历系统可自动提示药品相互作用及过敏史;智能输液泵实现精准控速;手术机器人提升复杂手术精确度……数字技术正成为守护患者安全的重要“哨兵”。
同时,技术的应用要有清晰边界。“人工智能绝不能代替医生决策,它起‘辅助’作用而非‘主导’。”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毛群安说,要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分为高、中、低三类风险,在预约挂号等低风险场景中可大力推广,但在诊断、治疗等高风险环节,要严格监管。
近年来,我国多家医疗机构持续加大投入,筑牢防火墙、强化数据加密与权限管理、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并通过“数据脱敏”“匿名化处理”等手段,防止患者信息泄露与滥用;部分医院还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访问日志可追溯、操作行为不可篡改,为医患隐私加上“双保险”。
努力织密患者安全防护网
当前,在疾病复杂性加剧和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筑牢患者安全屏障,是医疗卫生体系面临的核心议题。
“患者安全是医疗质量不可突破的底线,更是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根本。”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副主任侯晓梅表示,面对诊疗流程复杂化、技术应用多元化等新挑战,亟需构建更高效、更可靠的安全防护网络。
近年来,我国采取系列举措强化医疗安全治理。比如,《患者安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全链条提升目标,涵盖用药安全、服务流程和管理机制等;《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将肿瘤患者安全列为重点任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正推动患者安全迈入精细化管理新阶段。
作为医疗安全的“最后一公里”,医院层面的实践也在不断细化。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姜辉介绍,该院努力将患者安全理念渗入医院管理的“毛细血管”。“我们从病历书写规范、手术安全核对,到高风险技术应用的伦理审查和急危重症抢救方案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嵌入标准化、结构化安全管理模块,努力实现安全管控关口前移。”
从“单点突破”到“体系推进”
与头部医院相比,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仍面临资源与意识的双重挑战。受访专家表示,一些医疗机构还处在患者安全理念启蒙阶段,人员培训不足、安全文化薄弱等短板突出。
为此,自2014年起,中国医院协会牵头组织成立患者安全教育与研究协作网,以北京为起点,逐步扩展至全国多家医疗机构。通过定期召开案例分享会,对脱敏后的不良事件开展根因分析,形成管理建议、行为规范与患者教育经验,并向全国推广。
“患者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一种文化建设。”中国患者安全教育与研究协作网北京工作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执行院长王平表示,近年来,多地通过集中培训、案例复盘、流程再造等方式,推动医务人员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意识转变,让安全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与此同时,患者参与正在成为安全治理的重要一环。比如,江苏、湖北等地鼓励医疗机构通过开设安全课堂、出版科普读物等方式,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医疗过程、识别风险信号,构建“医患协同共防”的新型安全文化。
“患者安全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毛群安建议,未来还需在标准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应用和机制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织密医疗安全防护网。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