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自2009年推出第一代Surface以来,已经走过了12年的发展历程。在这12年间,Surface设备经历了多次迭代和改进,其固件更新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可以将微软Surface固件更新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09-2013年)"
"早期探索(2009-2011年):" Surface设备刚刚推出时,微软主要关注于硬件创新和基本功能的实现。固件更新主要集中在修复bug、提升系统稳定性和兼容性方面。这一阶段的更新频率相对较低,主要通过网络更新和实体光盘进行。
"初步发展(2012-2013年):" 随着Surface RT和Surface Pro的推出,微软开始探索触摸屏和Windows RT等新平台。固件更新开始加入一些新的功能和改进,例如改进的触摸体验、增强的电池管理等。同时,微软也开始尝试通过Windows Update进行更便捷的更新推送。
"第二阶段:成熟阶段(2014-2018年)"
"全面普及(2014-2016年):" Surface 2、Surface 3、Surface Pro 2、Surface Pro 3等设备的推出,标志着Surface产品线的全面成熟。这一阶段,微软将重点放在提升用户体验和增加生产力功能上。固件更新开始更加频繁,并且更加注重用户反馈。更新内容不仅包括bug修复和性能提升,还包括新的功能加入,
相关内容:
IT之家 6 月 6 日消息,微软公司今天发布新闻稿,回顾了过去 12 年的 Surface 固件更新演变情况,为用户提供了无缝的用户体验。

初期为每台 Surface 定制固件
微软于 2012 年发布初代 Surface 和 Surface Pro 产品后,固件更新的任务非常简单,就是为这两款设备管理固件。
微软后来扩展了产品线,增加了更多设备、外形尺寸和设备类别,每种设备都有自己的特性和功能,解决问题和实现新功能成了一项烦琐的任务。
通用固件架构
微软 Surface 团队随后决定启用“共享固件架构”迎接固件更新挑战,用一种共享固件架构,为所有 Surface 设备提供一个通用内核,并针对特定设备进行扩展。

随着微软不断扩大 Surface 产品组合,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对硬件的可扩展性和更好的灵活性,以及更高效方式推出可靠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倒逼微软推出新的解决方案。
更灵活、更强大的固件架构
微软于是改进启用了“强大固件架构”(a robust firmware architecture),现在几乎所有的 Surface 设备都在使用这一架构。
它的特点是提高了跨平台和芯片制造商的互操作性、强大的自动化功能、代码可重用性,以及在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底座等不同外形尺寸设备上的一致用户体验。
探索 Surface 固件未来
尽管有了这些改进,但微软表示其 Surface 固件之旅还远未结束,该公司正在不断寻找新的方法来改进其设备生态系统和固件平台。其中包括更好的传感器集成、基于 RUST 的安全措施以及各种便捷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