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您提到的“美军高官齐聚华盛顿,开场连喊三遍‘中国’,若与中国打,得4倍产能”的说法,目前没有可靠的公开信息来源证实这一事件。在正式的国际军事会议或公开场合,高官的发言通常会遵循既定的议程和礼仪,不太可能以如此直接和带有强烈情绪化的方式开场。
此外,关于“若与中国打,得4倍产能”的说法,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夸张或虚构的表达,缺乏实际依据。在现代战争中,国家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战略资源储备、后勤保障能力等多种因素都会对战争结果产生影响,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产能倍数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中美关系的讨论和猜测在当前国际舆论中较为常见,但很多说法可能存在误解、夸大甚至虚假信息。在评估相关信息时,建议关注权威媒体和官方发布,并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
相关内容:
“导弹产能差十倍,你还觉得离打仗远?

”——我刷到这条美军内部纪要时,手一抖,咖啡直接洒键盘上。

别笑,你我把命交给的“和平”,其实就卡在阿拉巴马州那家迟迟拿不到芯片的洛马工厂里。
他们焦虑到把会议名改成“ChinaDay”,没寒暄,第一句就是“如果今晚开战,我们能撑几周?
”——答案尴尬:爱国者月产40枚,中国随便一家航天子公司年产3000,真打起来,美军得省着放炮,像双十一抢券那样精打细算。
更扎心的是,省也省不出来。

半导体缺货,导弹火控芯片交货期18个月,五角大楼急得祭出《国防生产法》,把TI、英特尔当成自家仓库,可民用产线转军工要重新认证,快不了。
另一边,中国航天科工六月份刚把凌云-2打到8马赫,AGM-183A第七次摔海里,美空军当场追加12亿,像给挂科生交重修费。
你说技术代差?
电磁炮项目最直观:我们这边“海洋山”号登陆舰已把300公里外靶船打成零件,美国会直接把预算砍光,理由是“超支太多,先缓缓”。

缓着缓着,096核潜艇年底就要带巨浪-3出海,射程一万二,华盛顿一觉醒来发现自家东海岸也在打卡范围。
关岛急着堆“铁穹”2.0,号称专防东风-26,可雷达刚立起来,永暑礁新预警站先开机,两边隔着两千公里互瞪,像深夜路口的醉汉——谁先眨眼谁怂。
北约看热闹不嫌事大,甩出1000亿欧元“欧洲导弹倡议”,表面防俄罗斯,心里算盘打得精:美国靠不住,得自己造弹。
最魔幻的是韩国,现代重工一口气接下23亿美元零件单,帮美国焊导弹壳子,生产线就铺在黄海那头——一旦开打,运零件的船得先过中国反舰导弹的射程圈,闭环了属于是。

澳大利亚更拼,直接加入“导弹联盟”,把自家港口改成美弹库,堪培拉政客嘴硬“为了印太安全”,翻译过来就是“赌国运”。
我把键盘擦完,忽然明白:焦虑的不止五角大楼,还有我们每一个普通人。
导弹产能不是冷冰冰数字,是加班到半夜的工人、被强制转产的芯片厂、以及你我手机可能涨的那两百块成本。
军备竞赛的账单,最终都会塞进超市小票。

有人问我,这局怎么破?
我说破不了,只能盯紧自家饭碗。
真到火药说话那天,多囤两袋米比刷“高超音速”热搜实在。
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它只是对手也没准备好时的尴尬沉默。

现在对面在赶工,我们也得把日子过瓷实——别熬夜、别裸辞、别把希望全押在“不会打”三个字上。
历史一次次证明:战场胜负,早在工厂流水线、在实验室烧杯、在你我的日常选择里,提前写好了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