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扎紧制度篱笆根治‘学术造假’”的两会快评:
"扎紧制度篱笆 根治“学术造假”"
“学术造假”如同侵蚀学术肌体的毒瘤,不仅玷污了知识的神圣,也损害了公众对科学研究的信任。在今年的两会上,根治“学术造假”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强调要“扎紧制度篱笆”,可谓切中要害,直指问题核心。
“制度篱笆”并非一纸空文,而是由一系列相互衔接、行之有效的规则和机制构成。它意味着:
1. "扎紧准入与评价的篱笆:" 建立更为科学、透明、公正的科研立项、成果评价和人才选拔机制。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顽瘴痼疾,转向更加注重实际贡献、创新价值和社会效益的评价体系,从源头上减少“造假”的动机。
2. "扎紧过程与监管的篱笆:" 强化科研过程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数据采集、处理、发表等环节的监督。完善学术不端行为举报、调查和惩处机制,确保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有效震慑。对“造假”行为要实行“零容忍”,公开曝光,严肃处理,让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
相关内容:
来源:【中国教育报】
视频加载中...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直工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陈槐表示,应推进科研诚信立法进程,切断论文“黑灰产”。
学术造假不仅侵蚀科研生态,更阻碍国家科技创新步伐。当虚假成果挤占科研资源,真正潜心钻研的学者可能失去公平竞争机会。近年来,一系列治理学术造假的制度出台,“不敢假、不能假、不想假”的制度闭环正在形成。根治学术造假须多方协同,以评价机制破除功利导向,以法律扎紧制度篱笆,以技术监管堵塞漏洞,以诚信教育筑牢底线。当潜心治学者不再为所谓的“指标”焦虑,当投机取巧者为学术造假付出沉重代价,更多创新成果将不断涌现。(本报评论员王瑶)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