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谈谈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所谓的“锁国”政策和贸易不平衡问题,这可以形象地理解为那个“加了锁的茶叶盒”。
"“锁国”政策与贸易不平衡(茶叶换白银)"
清朝(Qing Dynasty)在鸦片战争前夕,实行的是一种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闭关锁国”政策。这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与世界隔绝,但确实极大地限制了正常的外贸活动。具体体现在:
1. "单一港口贸易:" 清政府只开放广州(Canton)作为对外通商的港口,并设立了“十三行”(Thirteen Hongs)作为官方指定的、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中介机构。所有外国商人(称为“洋商”)都必须通过十三行与中国进行交易,清政府也通过十三行来控制和管理贸易。
2. "限制性关税:" 清政府对外国商人的进口和出口商品征收高额且不平等的关税,这严重影响了外国商品的竞争力。
3. "“一口通商”体制:" 外国商人在广州的活动受到诸多限制,不得自由上岸,居住在特定区域(称为“外馆”),与中国人交往也受到约束。
在这种体制下,形成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严重的不平衡贸易:
"中国的顺差:" 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对中国的商品需求巨大,尤其是中国的茶叶(Tea)、丝绸(Silk
相关内容: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微谈。上期我们讲到,马戛尔尼访华后,英国看穿了大清国外强中干的本质,为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那么本期内容,我们就来探究一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起因。
首先,从我们最早接触鸦片战争这个名词的历史课本讲起。在2019年的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教科书中,用了190个字讲述了战争爆发的原因。简单说就是,外国商人用鸦片荼毒大清子民,清廷命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英国政府以此为由,对华发动了侵略战争。

这段话概括的没一点毛病,但是由于篇幅有限,还是忽略了很多的细节,比如说我们前面讲过的、中西近百年间的经济贸易关系。可这些细节,才是我们了解历史所真正要去研究的,而不是简单的孰是孰非的历史定论。下面,开始我们今天的内容。
在清朝时期,英国和西方国家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主要是丝绸、瓷器和茶叶,其中最大宗的就是茶叶。茶叶从17世纪就传到了英国,但刚进入英国时卖的很贵,是只有贵族才能消费的奢侈品。而且即使在贵族的家里,茶叶作为消耗品,那也是宝贝中的宝贝。

比如说中国茶叶博物馆的专家郭丹英,就在她《加了锁的茶叶盒》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说是当时英国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叫威廉·古柏,他有一次去拜訪朋友赫斯基斯小姐。赫斯基斯小姐恰好不在家,威廉古柏苦等了一天,最终忍无可忍给她留了一封信,说您把茶叶盒的钥匙带走了,害我一天都没喝上一口茶。这足以证明茶叶当时在贵族家庭的宝贵。正常情况下,都是女主人亲自给客人泡茶,女仆只负责烧水摆放茶具。如果主人出门办事,也要给茶叶盒上锁,并随身带着钥匙防止仆人偷喝。

所以茶叶在19世纪前的英国,绝对算得上顶级奢侈品,他们把茶叶称作来自东方的仙草,喝茶用的茶具自然也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其实茶叶风靡英国也有一段发展历程,最初茶叶是被当做瓷器的填充物,防止海运过程中磕破瓷器,才被一道运往英国,所用的自然也都是一些粗枝大叶的劣等茶。但是随着贵族圈饮茶文化的流行,茶叶的质量也水涨船高,茶叶的进口量也慢慢超过瓷器,成为了最大宗贸易品。还又反哺瓷器的进口,大量的茶叶罐、茶叶盒、紫砂壶等茶具,成为瓷器贸易的一大品类,被源源不断运往英国。

乾隆时期青花釉里红山水人物紋茶叶瓶
因此当英国人喝下午茶的时候,就会拿出漂亮的中国茶具,来冲泡来自东方的仙草,满满的都是仪式感,以此来显示客人的尊贵和自身的品味。
但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英国人的财富越来越多,喝茶这种本来属于上流社会的爱好,也逐渐变成了中产阶级的爱好,再后来连工人阶级也开始喝茶了,茶叶就变成了全英国人的生活必需品。可工业革命可以让英国人建厂仿制中国茶具,却造不出来中国的茶叶,于是英国茶叶的进口量就越来越大。

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进口的茶叶主要是福建产的武夷岩茶。按照茶叶等级的不同,每磅的价格是2先令6便士到60先令不等。用这样的价格来买茶叶喝,还是有点太贵了。毕竟对于18世纪30年代的英国普通工人来说,一周的家庭总收入也就二三十先令。
可是贵也没办法,毕竟茶叶只在中国才买得到。但贵还不是主要问题,更主要的问题是英国对中国的茶叶需求量很大,可英国的商品却没什么是中国所必须的。当时英国卖到中国的东西,除了少量的工业纺织品,也就是“洋布”,再就是供皇宫贵族把玩的一些稀奇的西洋小玩意儿。后来又通过东印度公司运过来一些印度的棉花,或者南洋的香料等等。但是这些所有的东西加起来,也比不过茶叶、丝绸、瓷器中的任何一个。于是中英就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逆差,当时英国基本上就是从拉美、秘鲁等地进口白银,然后直接运到中国,用白银这种硬通货,来购买中国的茶叶和其他产品。

十三行江对面 挑夫把茶叶運上船
这时和清朝做生意的主要是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的名声一直很臭,基本上是和殖民与掠夺划等号的,这点当然毋庸置疑。在那个现代文明体系还没建立的时候,这些国家的东印度公司的确作了很多的恶,给除欧洲外的世界各地都带来了苦难。但我们本期的首要目的是探究历史,而且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也正是鸦片战争敲响了大清帝国的丧钟,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故事。而现今我们享受便利的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也正是自那时开始的。所以,恳请诸君暂且放下仇恨,听我继续往下讲。

首先东印度公司它是一个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对于他们来说,茶叶贸易让他们发了大财。但是在面临巨大贸易逆差的时候,东印度公司也很难受。而且这种买卖不对等的关系,需要他们先到美洲买白银,然后再拉到中国,长途运输的成本也很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东印度公司想了很多办法。首先他们想自己种茶叶,他们自己要是能种成功就不用进口了。英国本土肯定是种不了,他们就把茶树拿到了殖民地孟加拉试种。但是试了好多次,试种一直都没成功。
那既然只能在中国购买,他们就想找一种也能大量卖到中国的商品,这样就能抵消茶叶进口造成的贸易逆差。刚才已经说过,英国人拉来了他们的工业品洋布,以及印度那边产的棉花等等。但是加上长途的运输费用、一口通商的限制、地方官吏的陋规,所以大清的老百姓根本消费不起英国人的商品。英国人打了很多广告,结果也都是无人问津。所以英国人才认为,并不是他们的商品没需求,而是因为没有和大清全面通商,只要进行全面通商,他们低成本的工业品一定在中国吃香。于是英国一方面继续尝试和清朝接触,派阿美士德、小斯当东等人再次洽谈。另一方面则继续寻找能在中国畅销,又方便运输且高价值的商品。
而这种商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已知晓,那就是鸦片。当然,英国人也不是一下子就发现鸦片可以成功输入清朝国门的,这其中也有一个过程。欢迎点赞关注加评论,鸦片究竟是如何对抗茶叶反向输入清朝开启中国近代史的,我们留到下期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