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根据公开信息,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港交所:9988)的股价在2023年确实实现了显著增长,年内涨幅惊人,接近甚至达到了翻倍的水平。这背后有多重因素驱动,而将“超级智能”(Super Intelligence)定位为未来的核心增长引擎,也是其战略方向的重要体现。
以下是对此现象的分析:
"一、 阿里股价年内翻倍的原因:"
1. "宏观经济环境改善:"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放缓后,展现出复苏迹象。尤其在中国,疫后复苏和稳增长政策逐步发力,为消费和数字经济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2. "业绩回暖与超预期:" 阿里巴巴近期发布的财报显示,其核心电商业务(包括淘宝、天猫)的营收和利润均实现了同比增长,超出市场预期。这表明其核心业务的基本面正在改善。
3. "盈利能力提升:" 公司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方面取得进展,毛利率和净利率有所改善,投资者对其赚钱能力的信心增强。
4. "新业务进展:" 除了核心电商,阿里云、本地生活(饿了么、高德)、菜鸟网络等新业务板块持续投入并展现增长潜力,为整体增长提供了多元化动力。
5. "估值修复:" 在经历了之前的低迷期后,市场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阿里的价值和潜力,追捧其股票,推动了股价的显著
相关内容:
周三的香港股市里,阿里巴巴像被按下“加速键”,股价一举跳涨逾9%,创下自2021年以来的新高——年内累计涨幅也由此越过了107%。推动这根“大阳线”的,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套正在落地的AI战略:加码投入、模型升级、全球数据中心扩张,以及——最能说明资金态度变化的一幕——凯西·伍德四年后重返阿里。

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公布增加人工智能支出计划后,股价飙升
从“3800亿”到“还要再多投”
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在阿里云栖年度大会上明确表示:在今年2月提出“三年3800亿元人民币的AI基础设施计划”之后,公司将继续增加对AI模型与基础设施的投入。他给出的判断颇为直白——通往“通用/超级智能”的演进,正把计算力与研发推向一场历史级别的投入周期。
配合投入的一端,是产品层面的“更强大”:阿里正式发布通义千问Qwen3-Max,并同步升级一系列AI产品矩阵;另一端,则是供给侧的“更稳妥”:阿里云以“全栈AI服务提供商”自定位,强调用自有数据中心提供训练与推理所需的算力与工程化能力。
这套组合拳的信号很清晰:阿里不只想做“会写文案的模型”,而是把模型+算力+云上工程化拧成同一套可复用的基础设施,服务更广的企业应用场景。

图片由 Qwen 生成
把数据中心铺到全球
计算力不只靠钱堆,更靠选址、能源、网络与运维。大会上,阿里云宣布将启动巴西、法国、荷兰的首批数据中心,并在墨西哥、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迪拜等地继续加码。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出海”,更是把云业务的供给能力延伸到离客户更近的地方,缩短时延、提升稳定性,也为日后合规与本地生态打基础。
当越来越多企业从“试用AI”转向“迁移业务到AI原生架构”,谁拥有更可控、更接近客户的算力,谁就更可能拿到更持久的订单与更高的毛利。

阿里云栖大会开幕
资本侧的“回心转意”
技术叙事之外,资金的脚步更能说明问题。被称为“女股神”的凯西·伍德,四年来首次重新买入阿里——方舟投资旗下两只ETF于周一增持阿里ADR,合计约1630万美元。周二,阿里ADR触及2021年11月以来的高位,年内涨幅几近翻倍。
这位偏爱“长期颠覆式创新”的投资人,曾在2014年阿里上市后布局,2021年监管风暴期间退出,如今再度回归。更早些时候,方舟也已对百度进行了头寸布局。这里面不难读出两层含义:
- 风险溢价回落:海外资金对中国互联网龙头的系统性担忧,正从“回避”走向“区分”。
- AI兑现路径更清晰:当研发、模型、算力和云收入之间的传导链条更可被度量,长期资金更愿意给出估值的“第二层”。

时隔4年“女股神”再买入阿里巴巴
阿里的新叙事:从应用层回到“电力公司”
过去两年,阿里最受质疑的是电商主业承压与内部组织调整带来的不确定;而这轮上涨的底层逻辑,更多来自云与AI的再定价。
- 模型即平台:Qwen3-Max不仅是参数与能力的升级,更意味着生态位的再定义——从“工具”走向“平台”。
- 算力即护城河:自建与扩张数据中心,叠加工程化与安全、合规能力,决定了能否承接企业级AI落地的“硬订单”。
- 产业链的自我保障:阿里与中国联通达成合作,将由阿里的半导体事业单元提供AI加速器。对外部环境更敏感的AI基础设施,正尝试通过本土化供给来降低不确定性。(注:联通为电信运营商,合作本质上是“网络+算力”的耦合。)
当一家互联网公司开始更像一家“新型电力公司”,市场给它的定价模型,往往也会从“流量—转化—广告/电商”迁移到“装机容量—利用小时数—长期合约”。

这波乐观,乐观在什么?
- 全球需求结构:AI从“功能演示”走向“流程替换”,企业侧的支出不再是试点性质,SLA与TCO成为采购核心。
- 估值锚变了:纯“讲故事”的阶段已过去,投资人更关注云收入增速、毛利改善、AI相关合同的可见性与续费率。
- 龙头的相对优势:阿里握有电商、支付、物流与中小企业生态,天然拥有数据可治理、可授权的产业样本,转换为AI场景的难度更低。
仍需正视的四个风险
- 资本开支回报周期:数据中心是重资产,电力、制冷、运维与折旧都会拉长回本时间,需要靠高利用率与长期合约来兜底。
- 需求与供给错配:行业对“AI落地速度”的预期容易走高,若企业端预算不及预期,可能出现“新增产能的消化期”。
- 主业竞争持续:国内电商竞争(如拼多多)仍然激烈,若核心现金流波动,将影响AI长期投入的“耐力”。
- 地缘与合规:海外数据中心涉及本地法规、数据主权与合规成本,任何不确定性都可能影响投产进度与盈利模型。
观察清单:用数据验证故事
- 云业务收入与毛利率:能否出现连续几个季度的加速与改善。
- AI订单的可见性:签约规模、合同期限、续费与交付节奏。
- Qwen生态落地:从评测分数转向“客户案例+行业模板”的数量与质量。
- 海外数据中心进度:节点上线、PUE(能效)、上架率与当地合规里程碑。
- 产业链自给进展:加速器交付、适配度与成本曲线变化。
结语
资本市场喜欢故事,但更偏爱能被兑现的故事。阿里这一次的上涨,并不是靠一句“拥抱AI”的口号,而是把“钱、产品、算力、全球供给”一件件摆在台面上——同时,也迎来了像凯西·伍德这样的“老朋友”试探性回归。
AI不是一夜暴富的捷径,更像一场漫长的基建。真正决定胜负的,不是谁喊得响,而是谁把模型变成订单、把算力变成毛利、把全球布局变成可复用的工程能力。阿里已经迈出了关键几步,接下来,就看它如何用数据,持续说服市场。
本文仅为信息与观点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