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露|今天起,这几件事一定要做好!

寒露已至,天气渐凉,养生保健尤为重要。今日寒露,这几件事确实需要特别注意做好:
1. "及时添衣,防寒保暖 (Yíshí tiān yī, fáng hán bǎonuǎn - Add clothes promptly, prevent cold and warmth preservation):" 寒露节气气温下降明显,露水更冷,俗语说“寒露露水冷,穿暖衣裳宝”。要特别注意"脚部、腹部和颈部的保暖",这些部位容易受寒。 “洋葱式穿衣法”很实用:方便根据温度变化随时增减衣物。出门前感受一下天气,必要时增添外套、围巾、帽子等。
2. "合理饮食,调养脾胃 (Hélǐ yǐnshí, tiáoyǎng píwèi - Reasonable diet, nourish the spleen and stomach):" 寒露后天气转凉,人体消化功能相对减弱。饮食宜"温润、易消化",多选择"辛味、甘味"的食物以养肺气,如梨、百合、银耳、南瓜、山药等。 少食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给脾胃造成负担。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促进身体代谢。 可以考虑煲一些"润肺健脾

相关内容:

寒露-二十四节气

深秋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的节气,露珠冷寒而欲凝结,放出微微寒光,“寒露”之名由此得来。

寒露.气候特征

寒露是秋季气温与降水降幅最为显著的节气。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缩短、热量减少,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下,雨季渐止,雷暴基本消失,天气转为昼暖夜凉、晴空万里。此时昼夜温差加大,晨晚寒意明显,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而东北、西北多地已呈现冬季景象。

寒/露/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白露与寒露均以“露”为名,却反映不同物候阶段:白露时节“白天夏热,早晚秋凉”;寒露则进一步转为“白天秋凉,早晚冬寒”。虽仅相隔一月,体感却如跨季。

民间素有“转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裤”之说,又有“吃了寒露饭,不见单衣汉”等谚语,皆在寒露时节提醒人们及时添衣,应对明显转寒的天气。

寒露.物候现象

一侯:鸿雁来宾

从白露开始,鸿雁即开始陆续南飞过冬,到了寒露,北方实在待不下去了,所有鸿雁都呈人字型或一字型结队南飞。早到的雁儿以主人姿态接待这些晚到的同伴,后来者即为宾。

二侯:雀入水为蛤

寒露到来,正值深秋,天气逐渐寒冷起来,雀类的鸟都藏在巢中保暖,人们看不到雀鸟,却突然看到海边出现大量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钻入海水中保暖的。这种物语体现出了古人朴素的生命运化观。古人认为每一种生命是没有消亡的,而是转化。在这个时节看不见它,只是因为它变换成另一种存在的方式。

寒/露/节/气

三候:菊有黄华

“寒露百花凋”,但此时正是菊花盛开的好时节。唐代黄巢《咏菊》中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就是寒露时节菊花盛开的情景。

寒露.传统习俗

上香山,赏红叶

寒露时节,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也是这个季节。适合寒露观红叶的是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以北。北京地区观赏红叶的时期是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最佳时期是10月15日至30日。可以说,香山是中国国内最具口碑的赏红叶地点,说到红叶人们都会不自觉地想到、提及。寒露时节到香山赏红叶,早已成为北京市民的传统习惯与秋季出游的重头戏。

讲养生、吃芝麻

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老北京的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到了寒露节便成了抢手货。刚出炉的糕点外酥内软,满口都是芝麻的油香,确是吃了就会惦念的味道。

钓秋水,品肥蟹

在江南,寒露时素有赏菊、吃蟹与“秋钓边”的雅趣——因气温下降,鱼儿游向水温更高的浅水区,形成了独特的秋季垂钓景观。对于北京的朋友,无需亲下江南,也能享受到这口秋日限定之鲜。京城的蟹也肥美,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此时雌蟹黄膏丰腴,正是品尝的最佳时机。您不妨也循着时节,购入几只肥蟹,或清蒸,或效仿温州人的巧思,用米酒醉制,在家中也能烹制出一席别有风味的“寒露宴”,与家人好友共品,方不辜负这浓浓的秋意。

喝菊酒、滋味浓

寒露到来之时是菊花的月份。按中医理论,菊花归肺、肝经,还可“养目去盲,作枕明目”。爱菊成癖的陶渊明在寒露时节采下菊花的嫩茎,与糯米、酒曲、药材拌匀后酿酒。待至来年的重阳节开坛,酒味浓而花香清。兴致一浓,挥笔便是《饮酒·其七》。闻之甘润迷人,饮之逍遥自在,爱菊之人尚且如此,也难怪后人纷纷效仿,将菊酒奉为寒露养身佳品了。

寒露.起居养生

宜重视润燥,吃食白色

步入深秋,天气逐渐干燥,接而伤肺。在中医理论中,白色食物五行属金,通于秋,能够有效滋阴润燥,防止秋燥侵袭身体。寒露时节,不妨多吃些白色食物,如秋梨、白萝卜、银耳、百合、莲藕等。不仅滋润了肺腑,也为寒冬积蓄了能量。

寒/露/节/气

宜培固阳气,早睡早起

寒露时节,阳气敛降,顾护阴液。古人有云:“必待日光”,应顺应自然界规律,早睡早起。理想的入睡时间是晚上22点至23点,此时阴气最重,正是养阴精、收神气的最佳时机。而早上6点左右起床,则可以配合阳气的生发,使肺气得以舒展,让人一天都精神饱满。

忌运动赶早,损伤阳气

《黄帝内经》有云:“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早晨于庭院中漫步,能使阳气生发,促进气血流畅。然而,到了秋季,尤其是寒露时节,运动则需更加讲究。深秋的早晨气温较低,地表的寒气更重,对于身体素质较弱的人来说,过早外出运动容易遭受寒邪侵袭。此时,应避免“赶早”锻炼,选择气温回升时进行。

忌盲目秋冻,寒从足生

民间常有“春捂秋冻”的养生说法,倡导在秋季适度感受凉意,以促进身体适应季节变化,增强抵抗力。但寒露之后,气温已经明显下降,一味追求“秋冻”,易受风寒。所谓:“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根据天气变化调整穿着,及时增添衣物,尤其做好脚部的保暖措施。当然,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增强抵御寒邪的能力。比如,睡前双手互搓足心,既能促进气血流通,又能帮助身体放松,提高睡眠质量。

寒露凝霜,秋意渐浓

愿您在渐深的岁月里

慢拾人间清欢

静守内心安然

且看红叶满阶

且候冬日将至

与时光温暖相拥

北京发布据中国文明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极物、国学生活

来源: 北京发布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