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也能当广告主角?滴滴对普通用户下手了

是的,你观察得很敏锐。近年来,广告界确实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素人”面孔出现在广告主角的位置上,而滴滴出行(Didi Chuxing)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实践者。
过去,广告主角往往是明星、名人或者经过精心塑造的模特,他们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能够快速抓住观众眼球。然而,随着消费者对真实感和共鸣感的追求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尝试用素人替代名人,希望通过更接地气、更贴近普通生活的形象来打动消费者。
滴滴出行选择素人作为广告主角,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贴近目标用户:" 滴滴的主要用户群体就是广大的普通消费者,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使用素人,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像普通人的面孔,更容易让用户产生代入感,觉得“我就是那个样子”、“这个广告是为我量身定做的”。 2. "增强真实感和信任感:" 明星代言有时会带来距离感,甚至可能出现负面新闻影响品牌形象。素人则显得更加真实、自然,不容易引起争议,反而能传递出一种“这也是我们普通人”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3. "降低成本:" 明星代言的费用通常非常高昂,而素人代言的成本则相对较低,这有助于品牌在控制预算的同时,也能进行更大规模或更长时间的广告投放。 4. "制造话题和共鸣:" 素人广告更容易引发社交媒体

相关内容:

作者 | 李东阳 来源 | 首席营销官


《喜剧之王单口季2》总决赛播完了,本来以为“脱口秀的夏天”结束了,打开小某书,发现观众的讨论还是热火朝天,不仅那些炸场的段子,关于脱口秀演员人生故事的笔记,动辄都有上百个小红心。


嘻哈在飞机上为同事出头的“侠女范儿”、房主任从农村到上海滩逆天改命的“大女主范儿”……这群把生活嚼碎了揉进段子里的人,总能让你觉得“幽默这东西,真能照进现实”。


更有意思的是,刚看完房主任泪洒决赛舞台,算法下一条就给我推送了她拍的滴滴海报,那句“再出发,随时可以”简直把广告做成了脱口秀。


△ 图源:小红书@盐醋鸭梨


不过,这次戳中我的其实是滴滴海报上的那句“去往每一种生活”。都说“每个人都可以讲五分钟脱口秀”,房主任让我觉得,通过脱口秀,每个人都能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回想起来,滴滴在《喜剧之王单口季2》中好像整季在植入这句话,但直到今天我才恍然大悟,“去往每一种生活”简直与脱口秀演员们的人生态度“同频”了!


好家伙,滴滴这波植入埋得够深。


同时我发现,滴滴近期还放了一个大招,“去往每一种生活”已经成了滴滴出行的品牌新主张。


“滴滴变得不一样了”,大家日常打车应该深有体会,比如对宠物更友好了,对用户的隐私保护更重视了。



不过,当滴滴在用户沟通上变得不一样,再结合这两年的各种营销动作,我隐隐觉得,事情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滴滴,可能正在进行一场脱胎换骨的品牌蜕变。



主张焕新,

滴滴有了新人设


很多人对品牌主张的变化不会太在意,觉得无非是换句更好听的。但滴滴这次不一样,我咂摸出一点品牌角色的变化。滴滴不甘心只是一个打车的冰冷“工具人”,而要为品牌添点“人味儿”。


之前的“认真对待每一程”,滴滴走的是“靠谱打工人”人设。就像去年巴黎奥运会找潘展乐拍的广告,把游泳里的起跳、转身、划水这些“较真细节”,和滴滴对用户需求的在意绑在一起,潜台词是“你每一次打车,我都帮你把风险控住、把体验拉满”。


这种打法的优点是稳,但总给人的感觉是,你知道它是好用的、靠谱的、专业的,但略少了点儿“亲人感”。



换句话说,真正的人味儿不是人设,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活人感”。就像迪士尼能让你相信童话,蜜雪冰城靠雪王卖萌出圈,作为每天陪伴着用户出行和生活的滴滴,天然就是一个陪伴者的角色。这不是突然想明白的,而是品牌的演进。从“认真对待”到“去往”,从“每一程”到“每一种生活”,它更希望融入用户生活,活成那个“懂你出行背后小心思”的朋友。


有网友就锐评,这七个字不像广告语,更像是朋友的鼓励。



品牌新主张提出后,滴滴上线了一支新品牌VI小片,聚焦点不再是行程,而是通过一条行程路线,串联起不同个体的生活片段,每一个都是路上的期待和小确幸。


滴滴试图告诉我们,它不仅“有用”,而且“有意义”,不仅可以把用户送到物理意义上的地点,更想支持你奔赴每一种想要的人生。


当滴滴的品牌形象由“出行工具”转变成“生活陪伴者”,品牌人格化就更立体鲜明了。



传播定调:

让素人当品牌主角,

滴滴更“接地气”了


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品牌人格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但在执行层面,需要的就是用具象的内容为载体,让用户对抽象的事物有直观的感知。说回滴滴与《喜剧之王单口季2》的合作,从主持人口播到中插广告,脱口秀演员们就是在用喜剧方式,潜移默化中传达着滴滴的情感属性。


滴滴的聪明之处在于,和脱口秀综艺的合作,从来不是硬植入。


脱口秀演员在台上讲自己的故事,有人北漂住地下室时靠段子熬过来,有人用一场脱口秀和父母和解……这些“把苦日子过成段子”的真实经历,刚好和滴滴“去往每一种生活”的主张撞个满怀,也更有说服力。


而新主张正式提出后,滴滴的营销更是把“真实感”拉满。


就说滴滴的这支群像小片,把镜头对准的依然是一群普通人,“接好运”的学生党、在游乐场放飞自我的老年人、给女儿送惊喜的父亲、晒班味的打工人……甚至连代言人檀健次也没有以“明星”身份出镜,而是在群像里做自己,一个喜欢和狗狗贴贴的邻家哥哥。


没有夸张演技,没有宏大叙事,只有生活瞬间,让人觉得,滴滴说的“每一种生活”,不就是我的生活吗?这就是用户的认同感和共鸣感。


△ 图源:小红书网友


写到这里,我明显的感受是,提出“去往每一种生活”新主张后,滴滴的姿态是诚恳的、接地气的,它希望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所以,传播上,滴滴把新主张直接铺到了城市的商圈大屏、公交站台、地铁长廊等现实场景,让人们在通勤、购物、city walk时,都可以感受到品牌的情感能量,并慢慢觉得,“滴滴好像真的陪在我身边,而不是手机里一个冷冰冰的APP”。



有人直言“滴滴真的是懂我们打工牛马的冷暖的”,我想说,滴滴更懂怎么用真心换真心。


△ 图源:小红书网友



品牌蜕变:

话痨又贴心,

滴滴早就开始迭代了


话说回来,别以为滴滴是“突然开窍”,它在两年前就已经在闷声干大事了。


滴滴给人的感觉很像职场中的“老实人”,不给老板画大饼,不向同事吹大牛,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前,会熬夜做一大堆准备工作,而不是胡乱承诺。“去往每一种生活”这一新主张的提出,可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有迹可循的。


早在2023年,滴滴就在全国各地玩起了“便利贴”广告,在迷宫一般的商场,提醒用户找到最佳打车点;在车站上车点,提醒乘客下车不要忘拿行李箱。


△ 图源:小红书网友


在公交站,提醒没有智能手机的叔叔阿姨,打电话也可以打车;在小区门口张贴温馨提示,打车落了东西,滴滴会帮忙找……那絮叨劲儿,比我妈催我穿秋裤还烦,但没人反感,因为全戳在真痛点上。



可贵的是,滴滴推出新主张的同时,业务层面也在进化。


比如滴滴还有海外打车,而且倒反天罡地在韩国机场打了全中文广告,让刚落地韩国两眼一抹黑的中国游客,跟在异国他乡吃到一碗兰州拉面一样万分亲切,难怪有人说,“这才是老乡见老乡的救赎感”。



作为铲屎官,我必须狠狠夸一下滴滴的“宠物出行”服务。


以前带猫主子出门,生怕司机不乐意。现在直接在滴滴上选“宠物友好”,毛孩子也能光明正大跟着逛公园、去医院。这波操作,把养宠人的痛点拿捏得比我家猫抓沙发还准。


关键是,滴滴不是个闷头搞研发的“技术控”,它没有把产品升级当成自说自话的“单向输出”,而是留了“用户参与”的口子。就说今年上线的“滴滴听你说”,先问用户需要什么,再问司机有什么困难,最后推出新主张和新服务,这种“从用户嘴里找答案”的做法,决定了滴滴的产品升级不是悬浮的,是靠谱可执行的。



有人说,品牌进化的核心是情感连接。滴滴的做法给咱上了一课,它告诉我们,品牌进阶不是“换皮肤”,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品牌真正付出心血。


滴滴的新主张像是一个惊叹号,对滴滴过去两年在情感沟通、业务提升等方面的努力总结凝练;它也是一个“新起点”,接下来要陪更多人去更远的地方,过更精彩的生活,


至于后续?我倒是挺期待的。


毕竟,一个愿意蹲下来听用户说话的品牌,总能搞出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事。说不定下次你打车去看脱口秀、见朋友、追一场日落时,会突然觉得:“哦,滴滴这趟车,送我去的不只是地方,是我的好日子。”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