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主题!“共享客厅:小空间承载大民生”精准地概括了共享客厅在提升社区生活品质、促进邻里交往、服务居民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这个主题:
"引言:城市肌理中的“第三空间”"
在寸土寸金、居住空间日益缩小的现代都市,“共享客厅”如同一股清流,应运而生。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客厅,而是以社区为载体,利用小面积空间(可能是社区活动室、闲置角落、楼顶平台、小型商业空间等),通过资源整合与功能设计,为居民提供一个开放、共享、多元的公共生活平台。这个“小空间”,却承载着丰富多元的“大民生”议题。
"一、 “共享客厅”:缓解空间焦虑,提升生活品质"
"打破物理隔阂:" 对于缺乏独立客厅或活动空间的小户型家庭、单身人士或老年人而言,“共享客厅”是他们参与社区活动、享受家庭式温馨的重要场所。它弥补了个人空间不足的遗憾,提供了放松、交流、获取服务的便利。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空间虽小,但功能可以无限拓展。共享客厅可以承载阅读分享会、手工艺坊、音乐角、棋牌室、电影放映、健康讲座等多种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幸福感。
"营造温馨社区氛围
相关内容:
【光明时评】
日前,商务部、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共享客厅、共享自习室、共享工具箱等共享经济模式”,将发展共享客厅等新模式作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推动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共享客厅已在多地悄然兴起,在很多社区成为居民频繁光顾的“能量中心”。作为社区治理的一种创新模式,共享客厅通过有效盘活闲置空间资源,重构以邻里关系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和温情互助网络,不仅回应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治理难题,也为居民带来可感、可享的实惠,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基层落地的生动实践。
共享客厅虽物理空间有限,其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却不容小觑。一是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多样化空间需求。付费型共享客厅既可以盘活闲置空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场地所有者带来额外收益;又可以为用户提供灵活、便捷、高性价比的多样化服务,满足其临时性、短时性的空间需求,有效化解寻找场地的难题。二是能有效重建社区社会资本。社区共享客厅通过提供开放、包容的共享空间,为居民从封闭的私人生活走向公共交往提供平台,推动“陌生人”转变为“和睦邻里”,在互动中重建信任与归属感。三是可创新社区治理机制。通过邻里议事角等机制,社区共享客厅为居民提供了表达诉求、议决公共事务的常态化平台,有效拓展了民意沟通渠道,充分发挥基层的组织优势,切实激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潜能,成为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和群众参与的重要载体。四是能提升社区服务效能。共享客厅以开放式、沉浸式服务推动各方互动,实现从管理到服务、从被动响应到主动介入的转变,有效提高了基层服务的可及性与实效性。
让共享客厅惠及更多社区,有赖于我们多方面的持续努力。共享客厅应基于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进行差异化设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精准定位与特色发展,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例如,陕西省白水县推行“一社区一主题一特色”的共享客厅建设,可有效满足不同社区的现实诉求。同时,要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参与共建,为共享客厅建设提供长效、可持续的资源支持与机制保障。此外,因地制宜推进共享客厅建设。比如,在老旧小区可重点盘活闲置空间提供社区服务;在公租房社区,可探索功能集成模式,融党建宣传、政务服务、双创支持及公益活动于一体,协同促进社区融合与居民发展;在老龄化社区则可着力打造适老型共享空间;在青少年聚集的社区可突出阅读文化特色,打造阅读共享空间,营造良好社区文化氛围。
作为社区治理的创新载体,共享客厅也需不断优化与迭代升级。建立可持续运营机制,完善“政府引导+社会运营+居民参与”的发展模式,有效化解“重建设、轻运营”问题。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智慧客厅建设,实现党建、政务、社区管理与商业服务等多网融合,提升居民服务体验。深化内容建设,以活动凝聚人心,积极开展覆盖科普、教育、文化、商业等多领域的优质公共服务,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公共产品,有效提升共享客厅吸引力。
(作者:陈一远,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