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底”投进扶贫“事业”

这句话“把‘家底’投进扶贫‘事业’”的意思是将一个家庭、单位或地区所有的资源、资金、精力等(即“家底”)都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去。这里的“家底”可以指物质资源,也可以指人力、技术、信息等非物质资源。
这句话强调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扶贫工作的投入和重视程度。它表达了一种全力以赴、不留余地的扶贫决心和行动。
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解释:
"家底:" 指一个家庭、单位或地区所拥有的全部资源,包括资金、物资、人力、技术、信息等。 "扶贫事业:" 指旨在帮助贫困人口或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社会事业,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
这句话可以用于以下场景:
"家庭:" 一个富裕家庭决定拿出大部分财产用于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项目。 "企业:" 一家公司积极参与扶贫项目,投入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 "政府:" 一个地方政府将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扶贫工作,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
总而言之,“把‘家底’投进扶贫‘事业’”是一种表达对扶贫工作高度支持和重视的方式,它强调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为了实现扶贫目标所需要的全面投入和努力。

相关内容:

▲《河南日报》7月24日9版版样截图

记者丨赵同增 通讯员丨卞瑞峰马啸

7月19日,在蒋庄村扶贫基地的塑料大棚中,原阳县教体局副局长、蒋庄乡蒋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娄渊民正带领群众采摘“甜蜜的果实”——由省农科院创意农业研究所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的新品种“绿宝”甜瓜,虽然还在试种植阶段,一棚甜瓜毛利已达到7000元,形势非常喜人。

娄渊民的心情比别人更喜悦激动,因为这里边不仅倾注了他一年多的心血,还“押”着他13万元的全部“家底”。

去年3月,娄渊民带领工作队进驻蒋庄村,通过技能培训、介绍务工等形式,到年底让7户贫困户、30名贫困群众顺利脱贫,取得了可喜的“战果”。娄渊民却高兴不起来:剩下的5户贫困户非残即病,基本丧失劳动力,想靠自身“造血”实现脱贫希望渺茫,这可该咋办?

娄渊民带着工作队四处考察,觉得建造大棚种植错季无公害果蔬是个不错的项目,销路不愁效益不低,除了可以给贫困户提供相对清闲的就业岗位,还有盈余可以“贴补”贫困户。但新问题随之而来,大棚项目需要投资数十万元,钱从哪里来?

娄渊民说服妻子,把两口子从工资里多年省下的13万元全部取出,摆在了村民面前。

娄渊民的举动感动了村民,在村里引起了“连锁反应”。村党支部书记张鹤掏出做生意挣下的近30万元,不需发动,村民们自愿集资入股又凑出十几万元……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村委会主任娄季科带着村里的党员干部,成了最积极的“志愿者”,汗水撒到了扶贫基地的每个角落。

资金到位、劳力无忧,5座占地30亩的大棚拔地而起,很快栽上了茄子、辣椒、甜瓜,大棚果蔬一年可种3茬,春节期间“附加值”最高,每个大棚年毛利在2.5万元以上。贫困户已成为基地的“正式员工”,能享受到分红等“福利”,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脱贫指日可待。

“把家底投进来,我也是在倒逼自己必须把扶贫事业干好!”娄渊民说,基地效益好,贫困群众得实惠,他能慢慢“回本”;基地发展不乐观,贫困群众不会损失啥,他却有可能“血本无归”:“把自己和贫困户的利益‘裹’到一起,扶贫基地建不好,困难群众不脱贫,我就没有退路!”

本期编辑︱代娟 贾久燕

欢迎转载,但请务必在文章开头醒目处注明来源“河南日报新乡观察(ID:hnrbxxz)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