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针对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思路要清晰》的教学设计。
---
"《思路要清晰》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思路清晰”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学习并掌握围绕中心意思展开、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写作方法。
初步学会审题立意,构思写作提纲,梳理写作思路。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思维导图绘制、片段练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路清晰的过程。
通过对比阅读,感受思路清晰与混乱的表达效果差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清晰的思路是有效沟通和表达的基础。
培养严谨审题、认真构思的良好写作习惯。
激发学生表达的自信心,乐于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围绕中心意思,按一定顺序(时间、空间、事情发展、逻辑等)组织材料,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写作方法。
"难点:" 如何根据不同的写作内容(记叙、说明、简单议论)选择恰当的思路展开方式
相关内容:
一、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在写作中感受汉语的魅力,热爱中国语言文化。
◎语言运用:学会拟写提纲,并体会列提纲的好处。在写作实践中做到条理清楚、思路清晰。(难点)
◎思维能力:了解不同文体的基本结构和行文顺序,明确使写作思路清晰的方法。(重点)
◎审美创造: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逻辑思维之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示例,了解不同文体的基本结构以及行文顺序。
2.设计提纲,学会谋篇布局,并体验拟写提纲的好处。
教学难点:
练习写作,在作文中注意行文线索,追求条理清楚。
三、教学设想
《思路要清晰》为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写作训练课,是在第一单元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第三单元“如何突出中心”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更高的写作要求。另一方面,本次写作训练也是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延续——本单元要求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此前的阅读综合实践中,也组织过相应的专题训练。基于此,本课时的教学,笔者拟以“言有序,章有法”为主题展开教学,选用“写作实践”一为训练内容,在课堂中结合所学课文,通过“概说二三事”“选定二三事”“布局二三事”“书写二三事”的流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思考文章整体结构,确定相应写作顺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表达。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言有序,章有法。简而言之就是文章要有条理。思路清晰是文章有条理的一个必要条件。那么在动笔写“人生之舟——我的理想人生”这个国庆主题征文前,我们先学习一下写作方法,了解写作时如何做到思路清晰。
二、写作活动
任务一:明确概念,梳理方法
在写文章时,写作思路混乱,行文便会杂乱无章、颠三倒四,令人不知所云,甚至造成写不下去的被动局面。可见,形成清晰的写作思路十分重要。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什么是“思路”,如何做到“思路清晰”。
活动1:阅读讨论,明确概念
阅读下列资料,讨论:什么是“思路”和“思路清晰”?
资料链接:
清代文人袁枚在《续诗品》中指出:“穿贯无绳,散钱委地。开千枝花,一本所系。”
叶圣陶说:“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
点拨:
所谓“思路”,就是文章写作时作者思考后找到的路径,行文要沿着一条线走,然后到想要表达的主旨中去。
所谓“思路清晰”,就是要在谋篇中做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让读者明白文章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是说什么。
活动2:回归课本,梳理方法
(1)回顾课文《回忆我的母亲》,圈画关键词,梳理主要事件和对应的时间,概括文章写作顺序,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
主要事件:①“生育之苦”“好劳动”“整日劳碌”“每天天不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②退佃 、搬家、天灾、对劳苦农民的同情、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③节衣缩食、借债供“我读书”;④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⑤离开土地就不舒服;⑥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⑦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⑧不辍劳动。
对应时间:作者小时候→1895——1900年前后→1905年→1908年→1919年→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抗战以后(1937年)→1944年
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好处: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文章思路清晰地展现了母亲的一生,突出表现了母亲吃苦耐劳、勤劳简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支持革命的态度。
(2)回顾课文《纪念白求恩》,圈画关键语句,概括文章写作主要内容,说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预设——
主要内容:①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②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③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④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精神。
好处:文章呈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态,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是他最突出的特质,所以先重点论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所以接着来说。对技术精益求精是业务方面的特点,所以放在后边说。在此论说的基础上,再发出学习白求恩的号召。
(指出《纪念白求恩》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3)讨论:除了逻辑顺序,还有什么写作顺序,分别又怎样的作用?
预设——
事情发展顺序,常用于记事、写人、写活动的文章,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让读者明白事情发展的阶段性和来龙去脉。
空间顺序,常用于写游记类文章,能全方位介绍景物特征。
4.文章题目为“语文老师二三事”,你将如何安排这些材料的详略和顺序?
预设——
如果要展现跟老师逐渐熟悉的过程,可采用时间顺序;如果要展现老师的精神品格,可采用逻辑顺序;在叙述每一件事的时候,应采用事情发展顺序。
教师小结:
让作文思路清晰的方法是,首先定下题目,围绕题目想出相关的材料并写在纸上,再围绕中心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留下来,最后从这些材料中理出一条线索或顺序,写出纲要。
屏显:
(1)明确中心,整体构思;
(2)确定顺序,定好详略;
(3)形成框架,列好提纲。
任务二:边讲边练,掌握方法
活动1:明确中心,练习取舍
如果为了表达“他是一个爱学习的学生”这一中心,下面这些材料,你会怎样取舍?为什么?
①他放学之后总是先写作业。
②他上课时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
③他写完作业之后常常进行体育锻炼。
④他经常在学习上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
⑤他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
⑥他家离学校很远,但每天坚持骑自行车上学,从不让父母接送。
⑦他热爱课外阅读,经常出入图书馆和书店。
预设:
“③他写完作业之后常常进行体育锻炼”表达他对运动的喜爱;
“④他经常在学习上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能体现他乐于助人的精神;
“⑤他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看出他很热爱公益;
“⑥他家离学校很远,但每天坚持骑自行车上学,从不让父母接送”能体现出他很独立。
以上材料都与“爱学习”这个中心没有关联,所以应该舍弃。
而“①他放学之后总是先写作业。②他上课时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⑦他热爱课外阅读,经常出入图书馆和书店。”这三项都能体现他爱学习,所以,我会选择这三则材料。
教师小结:这三则材料与“爱学习”密切相关,可选择其中一件展开详写,如对“上课认真听讲”的画面进行具体刻画。
看到作文题目或者一个话题,我们可能会想到很多材料。有些材料比较重要,可以写入文中,有些不那么典型,就要果断舍弃。紧紧围绕中心选择直接可信、新颖独到的材料,才能使文章中心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
活动2:回顾课文,确定顺序
确立中心,取舍材料后我们还要根据文体特点和题材来确定写作的顺序。
1.请同学们回顾学过的课文,说说常见的写作顺序有哪些?各种文体或题材分别该采用哪种顺序更合适?
预设1:《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散文,整体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同时以时间为序,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主线,选取母亲一生中的典型事件表现母亲品质,纵横交织,思路清晰。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怀念。我觉得这类回忆性文章就很适合用时间顺序。
预设2:《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的逝世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作者首先对白求恩的逝世表示沉痛悼念,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最后号召全党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这种议论性文体就很适合用逻辑顺序。
教师小结:一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来写,还是按逻辑顺序来写,这要根据文体特点和题材来确定。一般来说,写人记事的文章,大多采用时间顺序,根据事情的发展,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议论性文体大多采用逻辑顺序,而说明类文体大多采用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
2.将题目“他是一个爱学习的学生”下选好的材料进行顺序安排,说说你的思路。
①他放学之后总是先写作业。
②他上课时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
⑦他热爱课外阅读,经常出入图书馆和书店。”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会使作文思路更加清晰?请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逻辑顺序。
可以按②①⑦的逻辑顺序来写,先写他平时在学校的表现,再写他放学后的表现,最后写他周末的表现。按照学习的规律排列材料,从课上到课下,从课内到课外,突出热爱学习的主题。
活动3:形成框架,学列提纲
把写作的“纲目”“要点”交代清楚,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恰当的形式编写作文提纲了。你知道列提纲有哪些形式吗?请你根据《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内容列出提纲。
点拨:
常见的作文提纲形式:
一是文字式。即以纯文字形式,把写作意图、思路、结构等呈现出来。
二是表格式。以表格的形式,把写作构思表现出来。
三是间架式。用各种非常直观的符号,把写作目的、写作思路表达出来。
文字式提纲示例:
《回忆我的母亲》
第一部分痛悼母亲的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总)
第二部分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表现母亲的美好品德(分)
第三部分卒章显志,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总)
表格式提纲示例:
| 题目 | 《回忆我的母亲》 |
| 主题 | 赞扬母亲的美好品德,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
| 开头 | 痛悼母亲的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
| 内容 | 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表现母亲的美好品德。 |
| 结尾 | 卒章显志,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
总结:用列提纲的形式把作文的结构框架呈现出来,明确中心、选材和详略安排,使写作思路清晰,行文有序。
任务三:课堂演练,试列提纲
围绕不同话题、不同内容应该有不同的写作思路。现在,请你思考教材三个“写作实践”中的话题,结合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该怎么列提纲。分三组各完成一个话题的写作提纲。
展示点拨:
Ø以作文《这天,我回家晚了》为例:
1.看到作文题目,你可能会有很多想法,会联想到很多材料。这时别急于落笔,首先要想清楚你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预设:回忆并叙述一次特殊经历,重点在于“回家晚了”这一事件的“前因”与“后果”,以及这一经历给自己带来的深刻启示或情感体验。
点拨:
文章需通过具体的事件展现成长中的一次小插曲,让读者在故事中感受到情感的波动与思想的成熟。回家晚了的“前因”和“后果”,比较一下,是“前因”给人启示更有价值,还是“后果”更有价值?在比较中选定一个主题,用来统领文章的写作。
“前因”的启示:侧重于事件发生的起因,如勇于探索未知、帮助他人、面对挑战等正面行为导致的回家晚。这样的立意强调个人品质、责任感或勇气的成长。
“后果”的影响:则关注于因回家晚而引发的家庭反应、个人反思或社会认知的变化。它可能涉及责任感的增强、亲情的珍贵,或是对社会规则的重新认识。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言有序”“章有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指文章要有条理。思路清晰是使文章有条理,也是写好文章的一个基本要求。那么,写作时如何做到思路清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三、巧用图示理思路
教师提问:“我们现在知道了‘多维顺序’好,也能从课文里找顺序了,但写作文时,还是会慌——‘我想了很多事,不知道先写哪件’,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没把思路整理好”);
总结:“因为‘顺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要体现‘顺序’,二者得配合。为了帮大家把‘内容’和‘顺序’绑在一起,卜老师的研究团队做了一个工具——‘写作思路环拓图’。”
1.图示介绍:来源与结构
讲解工具背景:“这个图示,是团队从大卫・海勒博士的‘思考地图’里找的灵感——海勒博士的‘圆圈图’适合想内容(发散思维),‘括号图’适合理顺序(梳理层级),我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成了‘写作思路环拓图’,专门帮大家构思作文。”
展示环拓图结构(课件动画),逐部分解析功能:
圆心(一级圆心):“定位发散点”——写《XX二三事》时,填“核心人物”(如“我的妈妈”)或“核心主题”(如“妈妈的爱”),明确写作的“中心点”;
外环:“头脑风暴区”——围绕圆心,尽可能多想相关事件(如围绕“我的妈妈”,想“妈妈早起给我做早餐”“我生病时妈妈陪我去医院”“妈妈教我叠衣服”等,越多越好,不着急筛选);
层级设序区(括号图):“优选与排序”——从外环的事件里,选3-4个最典型、最能体现主题的(即“二三事”的“事”),再用括号梳理顺序(如先写“日常小事”,再写“特殊事件”),甚至可以细化每件事内部的顺序(如“妈妈陪我去医院”:先叙“我发烧”,再叙“妈妈冒雨送我”,最后议“妈妈的辛苦”)。
2.示例呈现:直观感知用法
展示学生《我的妈妈二三事》环拓表示例,标注关键信息:
圆心:我的妈妈(核心人物);
外环发散点:早起做早餐、我发烧时熬姜汤、帮邻居修水管、陪我练书法、纠正我浪费粮食、带奶奶去体检;
优选发散点(层级设序区):
纠正我浪费粮食(先叙“我剩饭被妈妈批评”,再议“妈妈教我‘谁知盘中餐’”——体现妈妈的“严格”);
我发烧时熬姜汤(先叙“半夜我发烧,妈妈切姜熬汤,手被刀划了小口子”,再议“汤里的暖”——体现妈妈的“温柔”);
带奶奶去体检(先叙“妈妈陪奶奶挂号、记注意事项”,再议“妈妈的孝顺”——体现妈妈的“善良”);
教师解析:“这个示例里,‘内容’(三件事)和‘顺序’(严格→温柔→善良,逻辑顺序,从‘对我’到‘对家人’)配合得很好,而且每件事都用了‘先叙后议’的表达方式顺序,还藏着‘词句统摄’(每段开头有总起句,如‘妈妈对我很严格,有一件事我一直记得’)——这就是‘多维顺序’和‘内容’的完美配合,思路想不清晰都难!”拟写提纲小练笔
如果以《_________二三事》为题,写一篇记人的文章,你会写谁?请列出作文的提纲。形式不限。提示:①确定文章的中心,想想围绕这一中心可以写哪几件事,如何安排先后顺序。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按照之前考虑的顺序写下来。如果所写的内容有详略之分,也可以在提纲上注明。③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图表加文字的形式。写完之后检查一遍,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改。(一)题干及提示语关键词(句)解读1.“二三事”泛指零星片段的事情,提示我们需抓住人物某一特征的多个表现方面,或多个特征各自对应的表现方面入手塑造人物形象,但不论是哪种角度,都应将人物放在几件事而非某一事件中去写。2.提示补题内容,由“记人”“谁”可知,横线处填入的应是对描写对象的称呼,如“爸爸”“老师”“同桌”等。当然,也可以在这些称呼前加上体现人物性格、爱好等的词语,如“顽童爸爸”“宝藏老师”等。3.引导大家养成构思习惯,树立梳理思路的意识。4.提出写作要求,即所写的二三事之间应有一定关联,能体现出某种顺序。(二)选材立意《妈妈二三事》可按照时间顺序,详写妈妈病中坚持早起为“我”做早餐和妈妈再苦再累都独自承受消解,不在“我”面前表现出来这两件事。表现妈妈关爱孩子、坚韧乐观敬爱、以及自己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老师二三事》可按照对老师的了解由浅到深的逻辑顺序,详写与其课堂上的提问方式,课后的作业批改方式及考试后的奖励方式等有关的二三事。表现老师教学有方、严慈相济、幽默风趣等特点。《同学二三事》可按照时间顺序,写与其交往过程中发生的二三事,书写校园友谊。(三)写作提纲示例“老郭”二三事1.开头:简述“老郭”这个称号的由来和对郭老师的第一印象。2.“无声步”绝技(详写),描述这一绝技及在其在课堂纪律管理中的作用。3.郭老师的课堂风格(详写)分享郭老师讲课幽默风趣的一面。4.郭老师的“跑题”特色(详写)叙述郭老师在课堂上的“跑题”趣事。5.结尾:郭老师的关爱与影响(略写)。讲述郭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对我们成长的影响,表达对郭老师的敬意和感激。范文示例“老郭”二三事“老郭”是我们的班主任,至于是谁先把郭老师叫成“老郭”的,现在已经不可考证了。其实“老郭”并不老,他黑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略胖的身材,走起路来大步流星,说起话来侃侃而谈。刚上初中的那段时间,我们便见识到了郭老师的“绝技”——“无声步”。此招十分可怕,每当我们上自习课且班里很乱的时候,他总会踏着“无声步”走进教室,半点儿声音都没有。喧闹的教室里,只听得他大声地说一句:“一个没有纪律的班级,绝对不是一个好班级!”顿时班里安静了。之后,他又迈开“无声步”,在班里巡视几圈。只见郭老师用他那双“炯炯有神”的双眼盯着我们,像是在说:“都好好学习,我看谁再说话!”巡视一会儿,郭老师才悄悄离开。但是偶尔他会杀个“回马枪”,在教室附近悄悄观察我们,若此时又有人开始说话,郭老师便会突然出现在教室门口说:“某某某,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虽然郭老师看起来对我们很严厉,但他讲课时风趣幽默,深得我们喜爱。郭老师的课讲得非常好,所以我们班的数学成绩一直排在年级前列。郭老师讲课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喜欢“跑题”。有一回,郭老师正对一道几何题进行细致的讲解,讲着讲着,他却突然话锋一转,讲起自己小时候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这果然引起了我们的兴趣,郭老师讲得滔滔不绝,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大概过了两三分钟,郭老师却突然用教鞭一击黑板说:“好了,现在同学们是不是都不困了?那请大家看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吧!”郭老师还没说完,全班同学就大笑起来,直接盖住了他的声音。郭老师也笑了,等班级里笑声渐渐停歇,他把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说:“现在谁来叙述一下这道题的解题步骤?”同学们纷纷举手,郭老师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郭老师全身心地关爱着每一个学生,这让我们对他充满了敬意。最后,以“老郭”最常说的一句话来结尾:“同学们,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就是你们优异的成绩!”点评:这是一篇用两个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佳作,一件是“老郭”的“无声步”,让读者感受到他是一位对学生严厉、负责的班主任;另一件事是他讲课时偶尔“跑题”,展现出郭老师风趣幽默、教学有方的一面。这两件事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出“老郭”的性格特点。文章中间还运用了一个过渡段来衔接,让上下文之间连贯自然。同时,语言流畅,也是这篇习作的一个亮点。三、写作实践以《这天,我回家晚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自定立意。不少于500字。【提示】1.文章强调的是“回家晚了”,为什么这天回家晚了?往常是怎样的情况?这天回家前遇到了什么事?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受?2.记叙事情时,思路要清晰。可以用顺叙,先写自己遇到的事情,再写回家晚了的结果;也可以用倒叙,先写回家晚了的结果,再交代之前发生的事情。3.立意不同,写作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要强调导致“回家晚了”的原因,则回家后的情况可略写甚至不写;如果要强调“回家晚了”的后果,则原因可略写。范文示例这天,我回家晚了一看时间,已是晚上七点,天已经完全黑了。走在楼道里,都要打开门灯。想到和我一起加班的孩子们,内心掠过一丝惬意,全身涌动着一股暖流。又是星期五,放学后,为了下周能够顺利地开展工作,我决定今天把教室书柜里的东西整理一下。我把袖子一挽,先把学生捐的书一摞摞搬出来。值日生李航在旁边,我便让她帮我给这些书写上编号,这个机灵利落的女孩一口答应了,脸上露出让人看着开心的笑容。我也不闲着,把书柜下的稿纸、试卷都拿出来了。正巧王宇、李欣悦、赵清淼等几个孩子还没离开教室,我们立刻把课桌对在一起。我把他们分成两组,开始分语文和数学试卷。这些孩子也不在乎外面的天正在慢慢变黑,而是热火朝天地帮我分着试卷。夜暮四合,教室里越来越暗。这些孩子没有一个说着急回家的。他们只是小声嚷嚷着:“天这么黑,卷头上的班级、姓名都看不清了。”我才想起开灯,因为是周末,教室里停止供电了。这怎么办呢?我想了想,立刻把手机上的手电筒打开,把手机立在桌上,给他们照明。他们立刻开心了,有条不紊地分着试卷。语文试卷终于分完了,我让这些女孩子赶紧回家,我嘱咐她们路上注意安全,到家后给我回个电话。孙正依旧逗留在我身边,我便让他帮着李航一起给书写编号,我负责把书按编号摆放好。我们迅速而开心地忙碌着,微弱的灯光下我发现孩子们鼻尖上都冒汗了,这几个小家伙干得真起劲。不多久,数学试卷也分好了。看看窗外,天已经完全从灰色变成了黑色,已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候了。带着干到最后的几个学生一起回家,我真有得胜将军归来的感觉。我负责把他们一个个送回家,在一次次“老师再见!”的告别声中,我感受到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幸福与满足……终于到家了,我看看时间,已经七点了。虽然身体感觉有些劳累,但内心充满了感动与欣慰。有这样一群热心又可爱的孩子陪伴,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满足呢?点评:这篇文章先交代了“我”回家晚的感受,又详细叙述了周末放学后我和几个学生为整理教室里的书橱而晚回家的经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结构完整。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教育工作的满腔热忱,对学生的无限关爱之情。四、课堂小结与延伸
1.课堂小结:思维可视化的价值
教师引导回顾:“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叶圣陶说思路是路’,到‘找课文里的多维顺序’,再到‘用环拓图构思’——大家有没有发现,写作思维虽然抽象,但我们能把它‘变看得见’:用‘比喻’让思路变形象,用‘表格’让顺序变清晰,用‘环拓图’让构思变具体。这些工具,就是你的‘写作地图’,能带你走到文字的‘绝美佳境’。”
五、板书设计写作 思路要清晰明确中心,学会取舍明确顺序,确定详略列好提纲,形成框架教学反思这篇作文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练习,在前面两个单元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把事情写完整,以及如何描写人物的技能,到了这个单元,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开始针对于学生写作思路进行了专项的训练。在设计之初,我针对我的学情,我认为学生可能不能够很好的去理解这个主题,于是预设了一个“看图说话”的环节,想要让学生先从说开始,放下对写作课的紧张情绪,让学生能够通过表达了解什么是思路清晰,但在与郭老师进行沟通之后,认为这个环节并没有设置的必要,因此做了删除的处理。将第一环节设计成直接出示学生预习小练笔,从而保证了授课的顺利进行。但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因为线上的种种原因,并没有达成较好的氛围,学生对于思路要清晰的理解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于是就从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入手,这三个方便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而且在上阅读课的时候已经进行了贯彻,能让学生更快速易懂的去理解,因此在讲解思路要清晰的步骤这一环节时,费时较多,占用了较长的时间,导致最后学生相互评改的环节并没有很好的实施。但在第二课时的时候,通过阅读教师的下水文,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因此第二课时的整体效果较好,在最后学生互评阶段,有三位同学进行了展示,虽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但也都得到了解决,再次基础上,再一次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本节课的缺点在于,首先对学生的不自信,认为学生可能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内容,因此在授课过程过,教师的碎问较多,教师的讲解较多,从而学生互动环节较少。其次教师对课堂时间的把控不是很好,课堂有些超时,拖沓,也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再次改进的措施:课前预习小练笔的环节,只给学生一个题目,缩小学生选择的范围,在后面的授课中也发现,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半命题作文并不能很好的审题。第二可以在小练笔的设计中将习作要求设计进去,设计的更加细致一些,让学生能够对照着要求进行思考和练习,会更加有抓手。第三在日常的课堂中就涉及写作思路的概念,从而让学生对这个概念不陌生,能够更好的迁移到习作上面来,第四在授课中少进行随意性无关问题的发问,而是要有主问题,让学来进行,在进行有效的追问,从而增加学生思考的时间,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