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eSIM卡的前前后后,涵盖其定义、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优势与挑战以及未来展望。
"一、 什么是eSIM卡?"
eSIM(embedded SIM),中文意为“嵌入式SIM卡”,是一种物理上不再存在的SIM卡。它不是一张插入设备的小型实体卡,而是一块嵌入在设备主板中的微型芯片,内置了SIM卡的核心功能——网络接入配置。
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张“虚拟”的SIM卡,其身份信息(IMSI、Ki等)存储在设备内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用户可以通过远程配置(Over-the-Air, OTA)的方式,将网络服务(如移动运营商的SIM卡服务或物联网SIM卡服务)绑定到这个嵌入式芯片上,从而实现设备的网络连接。
"二、 eSIM卡的前世:从实体SIM卡到虚拟化"
1. "实体SIM卡 (Physical SIM Card):"
"起源:" 最早期的移动通信设备使用物理SIM卡,一张小小的、可插拔的塑料卡片,内含芯片存储身份信息。
"演变:" 随着设备小型化,出现了Mini-SIM、Micro-SIM、Nano-SIM等不同尺寸的SIM卡,但物理形态没有根本改变。
"痛点:" 物理SIM卡存在更换困难、易丢失或损坏、限制了设备
相关内容:
最近,国内外各大手机品牌的旗舰机型发布的七七八八了,除了各大参数、各大系统的特点之外,今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eSIM电话卡。这次就聊聊eSIM卡。
目前现在国内通信运营商使用的是SIM卡。

SIM卡(英文全称: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是GSM数字移动电话机使用的IC卡,也称为用户身份识别卡、智能卡。SIM卡功能主要是完成存储数据(控制存取各种数据)和在安全条件下完成客户身份鉴权和客户信息加密算法处理。
SIM卡有好几种尺寸规格,包括:Full-Size SIM、Mini SIM、Micro SIM、Nano SIM。如下图所示:

2011年,eSIM的首份专利由苹果申请,在申请中苹果称该技术可以告别传统的插拔SIM卡,仅使用通信设备就可以直接使用运营商提供的无线网络服务。同年,苹果公司提出Nano SIM卡标准。2012年,苹果公司经过的一番竞争战胜了诺基亚、RIM、摩托罗拉联合提交的方案,该标准被ETSI采纳为4FF标准。Nano SIM卡最早被应用在iPhone 5与iPad mini。
2014年,苹果在其最新的iPad Air 2和iPad mini 3平板电脑上内置了Apple SIM卡,可兼容包括Sprint、T-Mobile、EE多家电信运营商。2015年7月,苹果公司和三星与电信行业中的其他公司展开高级谈判,计划联手推出eSIM卡。2016年3月,GSMA正式宣布了eSIM远程配置规范,这是GSMA首个关于eSIM的标准,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
2017年,上海联通联合出门问问推出了国内首款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Ticwatch2),通过内置贴片式SIM芯片实现了3G通信。在CES Asia上,中国移动推出一款当时全球尺寸最小的eSIM NB-IoT通信模组——M5310,并迅速成为各方关注热点。同年9月,苹果发布了Apple Watch Series 3,为Apple Watch加入了蜂窝功能,但eSIM技术未能如期在中国落地。
2018年,iPhone XS系列首次支持eSIM,采用“实体SIM+eSIM”双卡方案。同年,中国联通开启了六城一号双终端eSIM卡业务试商用,开始时只支持Apple Watch,后来又添加了Huawei Watch2Pro。并且在2018年4月份,中国联通成立了eSIM产业合作联盟。在2019年,中国移动也启动七个城市为期一年的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非物联网设备)试商用。
2019年12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同意中国联通可以在穿戴设备中开展一号双终端业务并可以在中国进行服务试验,这标志着中国联通成为当时中国国内唯一开通eSIM独立号码与一号双终端双业务中国服务试验的运营商,也是中国首家拥有eSIM管理平台自主知识产权的运营商。2020年10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移动和电信两家运营商关于在物联网应用中开展eSIM试点进行了正式的批复。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用户使用的,都是Nano SIM。
eSIM,比Nano SIM更小。它不再是卡片形式了,而是直接变成了一颗SON-8封装格式的小芯片,嵌入到手机等终端设备的电路板上。

eSIM是可编程的。通过OTA(Over-The-Air,空中写卡)技术,用户可以对eSIM进行远程配置,实现运营商配置文件的下载、安装、激活、去激活及删除。
也就是说,用户不用去营业厅,就可以开卡、选套餐、换号码,非常方便。

eSIM被认为是一种虚拟SIM技术。除了eSIM之外,softSIM和vSIM也都属于虚拟SIM技术。
华为的天际通,就属于SoftSIM技术,干脆连嵌入式芯片也没有,直接通过纯软件实现SIM功能。
eSIM的优点
1、减少了空间占用
现在的手机,正在变得越来越轻薄。传统SIM卡,需要专门的卡槽,占用了较大的手机内部空间。
采用eSIM,可以进一步减少对设备内部空间的占用,降低设计难度,有利于将设备做得更轻薄。

除了手机和平板之外,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等)以及物联网设备同样也非常需要eSIM。
此类设备的内部空间比手机更小,更需要借助eSIM来解决空间设计难题。
2、提升可靠性
传统SIM是插拔形式,靠芯片上的金属接触点进行连接。

关于eSIM,看这一篇就够啦!
2025-07-09 22:49·中科院物理所
最近这段时间,网上关于eSIM的讨论很热烈。
时隔多年,为什么eSIM会突然“卷土重来”?它会给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全面取代传统SIM?
今天这篇文章,小编就来做个深度解读。
█ 到底什么是eSIM?
eSIM,全称为Embedded-SIM,嵌入式SIM卡。
SIM卡,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全称是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用户识别模块),是一个保存了我们手机号码信息的芯片。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这么一个芯片。

传统SIM卡
SIM卡有好几种尺寸规格,包括:Full-Size SIM、Mini SIM、Micro SIM、Nano SIM。如下图所示: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用户使用的,都是Nano SIM。
eSIM,比Nano SIM更小。它不再是卡片形式了,而是直接变成了一颗SON-8封装格式的小芯片,嵌入到手机等终端设备的电路板上。

eSIM是可编程的。通过OTA(Over-The-Air,空中写卡)技术,用户可以对eSIM进行远程配置,实现运营商配置文件的下载、安装、激活、去激活及删除。
也就是说,用户不用去营业厅,就可以开卡、选套餐、换号码,非常方便。

eSIM被认为是一种虚拟SIM技术。除了eSIM之外,softSIM和vSIM也都属于虚拟SIM技术。
华为的天际通,就属于SoftSIM技术,干脆连嵌入式芯片也没有,直接通过纯软件实现SIM功能。
█ eSIM有哪些优点?
总的来说,eSIM的优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了空间占用
现在的手机,正在变得越来越轻薄。传统SIM卡,需要专门的卡槽,占用了较大的手机内部空间。
采用eSIM,可以进一步减少对设备内部空间的占用,降低设计难度,有利于将设备做得更轻薄。

除了手机和平板之外,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等)以及物联网设备同样也非常需要eSIM。
此类设备的内部空间比手机更小,更需要借助eSIM来解决空间设计难题。
2、提升可靠性
传统SIM是插拔形式,靠芯片上的金属接触点进行连接。

这种方式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的问题。对于一些苛刻的物联网场景(震动、晃动、磕碰),这个问题更加明显。
相比之下,eSIM是直接焊接在电路板上,更加牢固,可靠性更高。
3、有利于防水防尘
没有了插拔式SIM,就没有了SIM卡槽,也没有了卡槽缝隙。
这使得手机等终端更容易提升防水防尘等级。物联网终端的适用场景也变得更多。
4、方便用户使用
如前面所说,采用eSIM之后,对用户来说,办理业务会更加方便。
无需实体卡、无需插拔,所有开卡、换卡、携号转网等操作均可在线完成,极大地简化了流程。
用户不需要担心SIM卡遗失带来的不便,也不需要到处找卡针。
对于跨国出行比较多的用户,eSIM带来的便利更加明显,不再需要频繁换卡。
对于物联网业务来说,没有实体SIM卡,也会非常方便。物联网终端的数量庞大,使用场景复杂,更换SIM卡的难度更大。
但是,凡事都是两面性。
eSIM在使用的过程中,因为它会影响到运营商的主导权。
SIM卡代表了用户和单一运营商的契约关系。用户办理了SIM卡,就是和运营商签订了合同,凭卡享受服务。
有了eSIM,这种契约关系减弱了。用户换网更加方便,粘性随之下降。对运营商来说,用户更容易流失,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

eSIM降低了用户对运营商的粘性
正因为如此,eSIM出现之后,运营商一直都不太愿意推动(国外也是如此)。即便推动,也主要是因为物联网市场的刚需需求,以及苹果公司的设备需求(苹果力推)。
国内三大运营商中,中国联通在eSIM上跟得最紧,是因为他们在iPhone早期时代就紧靠苹果生态,和苹果的合作最为紧密。苹果的Apple Watch需要使用eSIM,中国联通就果断推出了eSIM业务,想要复现当年的WCDMA iPhone市场热潮。
eSIM被叫停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安全隐患。
eSIM推出早期,在流程规范和技术上存在一些漏洞。
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OTA漏洞,通过虚假身份信息批量注册eSIM号码,用于电信诈骗和垃圾短信群发。
还有一些人,将eSIM卡改成实体卡,开展远程制卡业务,超额使用流量。
此外,也有人利用eSIM办理海外运营商的卡,绕开合理监管。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国内三大运营商就在2023年暂停了eSIM业务的办理。
那么,为什么现在又重启了呢?
说白了,还是因为eSIM是大势所趋。
终端的发展,尤其是可穿戴终端以及物联网终端的发展,迫切需要eSIM。
苹果即将发布的iPhone 17 Air,也是推动eSIM的契机。
iPhone 17 Air主打轻薄设计,厚度仅5.5mm。由于机身太薄无法安装实体SIM卡槽,所以苹果计划采用eSIM方案。

目前,三大运营商在eSIM方面的进度各有快慢。
eSIM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目前,eSIM迎来了消息面的利好,正处于一个上升期。
但是,现在就断定eSIM会大步走向成功、迅速取代传统SIM,还为时过早。
eSIM想要真正获得成功,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以及来自用户侧的认可。
eSIM的产业链,是一个涉及芯片设计制造、平台管理、运营商服务、设备集成和最终应用的复杂生态系统。

资料来源:中国信通院《eSIM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研究(2024年)》,中金公司研究部
终端、芯片、模组厂商,态度是最为积极的。因为eSIM确实可以大幅降低产品的设计难度,有利于轻薄化。
据ABI Research统计,2023年eSIM在智能手机中渗透率为21.3%,在可穿戴设备中为5.2%,在平板电脑中为4.3%,在笔记本电脑中为1.9%。
这个渗透率并不算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平台厂商,对于eSIM肯定也是积极支持的,毕竟可以分一杯羹。
运营商的态度,其实已经日渐清晰了。
虽然eSIM对运营商主导权有一定的影响,但开放竞争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抵制、逃避和拖延,并不能改变这个趋势。提升服务品质,才是留住客户、获得竞争主动权的最关键因素。
更重要的是,高速增长的物联网市场,也确实需要eSIM。推动eSIM的普及,有利于加速万物互联,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5G网络的价值。
运营商正在加紧建设相应的平台,制定完善规范流程,表明了他们对eSIM的积极态度。
总而言之,eSIM有很大的概率能够获得成功。整个行业对eSIM都非常支持,eSIM也确实具备一些优势,更加符合数智时代的需求。
但是最终的发展导向,必须在建立在国家通讯安全的基础上发展。
好了这次就先聊到这里,我是六六科技人,让我们畅谈客户;我们下期见。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