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晶圆代工厂相继宣布扩充产能,华虹半导体宣布建设一条等级为 90~65 / 55 奈米的生产线,台积电、联华电子及中芯国际也纷纷指向 28 奈米产能扩充。
最早是今年3月18日,中芯国际公告称与深圳市签订合作框架协定,中芯深圳将重点生产 28 奈米以上积体电路和提供技术服务,最终达成每月约 4 万片 12 吋晶圆产能,预计专案投资金额 23.5 亿美元。
4 月台积电宣布斥资 28.87 亿美元扩充南京台积电 28 奈米产能,预计达每月 4 万片。接着联电也召开线上会议,宣布投资约 135.3 亿元人民币扩充在台南科学园区的 12 吋厂 Fab12 的 28 奈米产能。
这几家宣布扩产的代工厂,都预计将在 2022 年开始正常生产。 十多年前开发的 28 奈米製程,在 5 奈米先进製程广泛用于智慧手机的今天,依然热度不减,甚至引发各晶圆厂新一轮竞争。这次 28 奈米集体扩产,与备受关注的缺晶片潮并无太大关联。
代工巨头台积电的转捩点依然是摩尔定律推动下,晶片製程 2010 年左右发展到 28 奈米,彼时半导体公司受金融危机影响元气大伤,很多IDM 公司或剥离製造业务或将更多的资源投资晶片设计,为晶圆代工厂带来更多发展空间。
78 岁高龄的张忠谋回归台积电后,台积电 2011 年成为首个量产 28 奈米製程的代工厂。当时报导称,台积电第一版是低功耗 28 奈米 LP,採用传统 SiON 製程,引入多晶硅栅和二氧化硅硝酸盐,适合低频环境。
製程发展到 45 奈米时,核心面积减少导致单位面积密度增高,漏电问题更严重,此时传统二氧化硅栅极介电质製程遇到瓶颈,也就是台积电量产的第一代 28 奈米产品,虽然能缩小晶元面积但并未解决高功耗的问题,因此业界普遍转向能降低漏电的 HKMG(high-k绝缘层+金属栅极)叠层技术。
选择 HKMG 电晶体结构,业界分成两大阵营,一家是以 IBM 为首的 Gate-First 製程流派,支援者还有英飞淩、NEC、GF、三星和意法半导体等晶片製造技术联盟所属成员。 另一家是以英特尔、台积电为代表的 Gate-Last 製程流派。 这两种流派各自都有难点,前者 PMOS 管门限电压难以控制,后者需要设计环节积极配合修改电路提升密度。 儘管双方都宣称自己更适合 HKMG 电晶体,但未有实际产品出世证明谁更优越。
率先 2012 年攻克 28 奈米 HKMG 製程的台积电证明白更少人看好的 Gate-Last 更具潜力与优势,推出适用高频的 28 奈米而后继续向20奈米前进。
▲ 台积电製程节点发展历程。(Source:台积电)
这次 HKMG 的选择让台积电大获全胜,营收与获利屡创新高,将最大竞争对手三星、GF 远远甩在身后。迅速转向 28 奈米的 2012 年,台积电第四季财报会议表示:公司这一年达成创纪录营收和利润,出货量比 2011 年成长 30 倍。
到了 2013 年,三星、GF 及 UMC 的 28 奈米 HKMG 才刚导入量产,台积电则利用先发优势快速抢占客户资源、佔领市场,28 奈米出货量持续攀升,甚至佔据超过 80% 细分节点市佔。
▲ 各晶圆厂 28 奈米以下量产能力。(Source:OMDIA)
虽然摩尔定律指出,积体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过 18 个月便会增加一倍,处理器性能每隔两年翻一倍,但并不意味着製程节点发展到下一代时,上一代就失去存在意义,对 28 奈米而言更是如此。
效益最高、应用广泛的黄金 28 奈米台积电虽然早在 2011 年就达成 28 奈米量产且一直开发更先进製程,但 28 奈米却始终是台积电的核心业务,2016 年营收佔比 26%,2017 年和 2018 年佔比23%,直到 2020 年,28奈米营收也依然佔总营收 12.67%,仅次 7 和 16 奈米,需要用到 EUV 光刻机才能製造的 5 奈米节点营收也只佔全年收入 7.72%。
▲ 2020 年台积电收入比例。
28 奈米能支撑台积电核心业务近十年,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是先进製程中 28 奈米成本效益高,往后需要 FinEFT 製程的16 / 14 奈米节点,晶圆製造成本将增加至少 50%,同时使用寿命比不上 28 奈米,更先进製程成本更高,只用拥有最大市场的智慧手机才能承受如此昂贵成本。
另一方面,随着 28 奈米成熟,市场需求呈爆炸性成长,从最开始应用在手机处理器和基频,到后来在 OOT 机上盒和智慧电视等更广泛的应用领域。随着个人积体电路时代到来及物联网、5G 等技术演进,无论改善手机萤幕的 OLED 驱动 IC,还是满足物联网设备的各种连接晶片,还是混合计算中心、无线基地台及自驾车等专有领域的 FPGA,高性能低功耗的 28 奈米都是理想选择。
放眼全球,据 TrendForce 调查研究,2020 年 28 奈米以上製程产品线更广泛,包括 CMOS 图像感测器、小尺寸面板驱动 IC、射频元件、电视系统单晶片、Wi-Fi 及蓝牙晶元等众多需求增长,28 奈米订单持续爆满。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儘管客户更愿意使用更成熟的製程和更低的成本製造,但 8 吋晶圆厂随着设备折旧而数量大幅下降,即 200 奈米晶圆利用率升高且产能增长缓慢,因此原本能用更成熟製程的电子产品也被迫往 28 奈米迁移。
扩产 28 奈米是共识,缺晶片潮只是引爆点晶圆代工厂相继宣布扩产 28 奈米,表面上看似与缺晶片潮密切相关,扩产已发展成熟、效益最高的 28 奈米产能,能更快解决缺货问题。
不过产能扩充往往需要较长时间週期,这些 28 奈米晶片至少明年才能正常生产,短时间依然无法解决产能短缺问题。业界和市场早评估过 28 奈米,即使没有这次缺芯潮,依然会选择扩产 28 奈米。
半导体产业资深人士表示扩产反应业界对 28 奈米製程的共识,未来半导体业整体用量会继续增加,包括车用、电源等方面,就整个晶圆厂目前 28 奈米产能,也没有特别大,中芯国际目前 28 奈米月产能约在 8 万片。
或许 28 奈米看上去没有 5、2 奈米高阶,但适用範围确实更加广泛,人人都在关注更先进製程支撑智慧手机这块巨大市场,但最先进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应用範围最广泛的不一定最先进。
28nm to be a long-lived node for semiconductor applications in the next five years半导体业界的HKMG攻防战:详解两大工艺流派之争[原创] 28nm制程还能兴盛多久?28nm 节点的深蹲起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