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晶片荒烧了半年多,儘管各大晶圆厂以破百稼动率全力支援,至今仍未看到全面纾解的迹象,科技大老不约而同预期,晶圆代工产能吃紧的状况将持续到 2022 年。
继力积电、台积电后,联电与世界先进也于 28 日宣布扩厂计画,掀起史上罕见的成熟製程大扩产潮。
外界也不免担忧,各大厂在景气热络时纷纷砸重本投资,尔后是否会面临过度扩张的风险?究竟,晶圆厂看到了什么商机,足以支撑产业再旺 3 年?
这次晶圆代工厂扩产重点在成熟製程,连专注在先进製程的台积电也回头布局 28 奈米市场,地点选在南京厂,目标 2023 年中前达 4 万片月产能,公司表示,主要目的是为了客户管理(customer management);旗下世界先进则以 9.05 亿元购入友达位于竹科的 L3B 厂厂房及厂务设施,约可容纳每月约 4 万片 8 吋晶圆产能。
二哥联电拍板扩充在台南科学园区的 12 吋厂 Fab 12A P6 厂区产能,客户将以议定价格预先支付订金的方式,确保取得 P6 未来产能长期保障,预计 2023 年第二季投产,规划总投资金额约 1 千亿元;据了解,合作客户包括有奇景、南韩 Samsung、瑞昱、联咏、联发科等。
之前力积电已率先宣布斥资 2,780 亿元,在苗栗铜锣兴建 12 吋晶圆厂,锁定 1x 到 50 奈米的成熟製程。完工后总产能将达每月 10 万片,预计 2023 年分期投产,初期规划产能为每月 2.5 万片,满载年产值可望超过 600 亿元。
虽然市场仍多少忧心重複下单问题,但晶圆厂仍勇于投资,最大的理由还是需求真的太强。业界分析,疫情加速数位转型,人们更仰赖电子产品,包括 PC、NB、手机、车用需求暴增,此皆需要大量面板驱动 IC、电源管理 IC、MCU、CIS 等晶片,这些都主要是成熟製程生产,相对市场供给极度紧绷,晶圆厂就算产能全开也无法支应客户需求。
另方面,自驾车、电动车、AI、5G 等新趋势,也使电子产品半导体含量激增。以电动车为例,半导体业者分析,传统燃油车半导体成本约一辆 320 元美元,而纯电动车半导体成本将拉高到约 720 美元。车用 IC 多以 28 奈米以上成熟与特殊製程生产,显示成熟製程的需求量还是相当大。
冰箱、电视、音响等各种家电及消费性电子产品,未来只会越来越"智慧化",加上万物联网趋势,未来也需要更多 IC,但不必用到 7 奈米、5 奈米,成熟製程即可满足大部分需求。
有 IC 设计业者私下透露,现在客户给的"forecast"都到 2022 年了,可预期 2022 年需求还是非常好。如今最大问题就是卡在产能不足,就算加价也不一定抢得到。目前跟晶圆厂谈 2022 年产能,只要与 2021 年持平就偷笑了,若未来需求超乎预期,实在不知怎么因应。
业界人士认为,儘管建新厂成本高昂,盖一座 8 吋厂就要 10 亿美元,12 吋厂更高达 30 亿美元,但 IC 设计公司为求产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晶圆代工业者必须回应并提供支援,才能跟客户一起走得更远更长。客户考量到长期合作关係,也愿意给予承诺并先付订金,这对晶圆厂来说,可降低一定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