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湾热议的"荷兰病"是什么?究竟台湾有没有产业失衡的荷兰病?为何中央银行特别发布 19 页报告?三大疑问,来看专家怎么说。
4 月 16 日,台积电总裁魏哲家在法说会表示,将 2021 年资本支出上调至 300 亿美元,大增 76%,主要是为了因应高效能运算需求,另外也会积极扩产,解决车用晶片短缺。
在此同时,台湾乾旱未解,政府已不惜祭出掘井、限制民生用水等紧急措施,来援助半导体业。
小小的台湾,投入这么多资源在半导体产业,真的好吗?台湾是否已得了所谓的"荷兰病"(Dutch Disease)?专研亚洲地区的经济学家劳瑞‧葛林(Rory Green)的答案是肯定的,但他却认为对台湾短期内的产业发展来说,不是坏事。
▲ 劳瑞‧葛林。
什么是"荷兰病"?这是由权威财经媒体《经济学人》所开创的名词,用来描述荷兰 60 年代过度仰赖能源产业发生的问题。
那时,荷兰在海外发现天然气田,这个"意外之财"虽然为荷兰带来了大量出口收入,大量的外汇,也让荷兰盾大量升值。结果导致荷兰一度只有天然气产业独活,其他製造业则因外销的商品变贵,失去竞争力纷纷倒闭,当地民众失业率也破表的惨况。
许多人可能会疑惑,荷兰有天然能源,台湾可没有,哪来的病?其实,国际经济学者普遍认定,现在只要一个国家产业发展出现"过度集中化"的现象,也视同一种"荷兰病"。
彭博:台湾已有初期"荷兰病"根据《彭博商业週刊》报导,调查机构 TS Lombard 经济学家葛林,提出最新报告说,疫后全球晶片短缺,造成台湾有"荷兰病"的初期徵兆。
本来,台湾的经济成长就很仰赖科技产品。最近五年来,台湾每年平均有高达 64% 的出口成长是来自于晶片生产。
如今又因疫情期间晶片短缺,台湾 2020 年 1~9 月半导体业出口比前一年同期增加 146%。也因此,批评者认为即便面临乾旱,台湾连民生用水都要限缩,就是要优先提供给製程中要用水的半导体产业,全国资源很明显地有往半导体产业集中的现象。
对此,台湾央行曾在 3 月中旬的理监事会议资料中,特别提出 19 页报告、专章讨论荷兰病。该报告指出,台币近期的强势升值,主要因为疫后资通讯需求上涨,大幅推升电子资通讯产品出口;然而,央行报告澄清台湾传产出口衰退并非因为台币走强、丧失出口竞争力,主要还是需求衰退导致。因此,央行并不认为台湾有所谓的"荷兰病"。
然而,葛林认为,就算台湾有产业失衡的荷兰病,也不见得是坏事。他解释,在疫后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下,IC 晶片的价格走势,比起油价更兇猛,硅晶圆愈来愈像是新时代的石油,台湾可加以把握。
因为阿拉伯产油国家,长期藉着"OPEC 石油输出国组织"操纵石油产量与油价涨跌,总能向各国取得更多政治与经济上的利益。台湾也可以善用"硅元"(silicon currencies),和这些急需晶片的大国换来许多好处。
台湾可享"硅元特权"?由于半导体业进入门槛高,葛林认为,即便许多国家意识到要赶紧发展自有晶片产业,短期内,仍难以和台积电等基础深厚的台湾半导体业者匹敌。因此他预期台湾至少可享受五年的"硅元特权"。另外一个享有硅元优势的国家则是韩国。
真的吗?或许台湾已在享受特权了。原本美国财政部,于 2020 年底将台湾列入汇率操纵国的观察名单,4 月 16 日向国会公布新一季名单时,台湾已经不再出现在上头。葛林认为,原因是美国实在太需要台湾的晶片,不可能真的制裁。
当然,等晶片短缺缓解,美国就可能改变态度。葛林观察认为,台湾若能把握住这个良机壮大自己,就有望发展成更专精的科技出口国。
看来,"荷兰病"在台湾仍算不上严重。至于台湾该怎么利用"硅元特权"?买更多武器?引进新技术解决缺水、缺电的窘况?或发展下一个创新产业?就是个值得思考的长期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