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性及耐药菌传播途径科普"
### 耐药性
耐药性是指细菌、真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对原本能够有效抑制或杀死它们的药物产生抵抗力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细菌中尤为常见,因此常被称为细菌耐药性。
#### 耐药性的原因
1. "基因突变":细菌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其产生能够抵抗抗生素的酶或其他机制。
2. "基因转移":耐药基因可以通过细菌之间的接合、转化或转导等方式在不同细菌之间传播。
3. "抗生素使用不当":过度使用、滥用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使得细菌有机会适应并发展出耐药性。
### 耐药菌传播途径
耐药菌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传播方式:
#### 1. 直接接触传播
-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通过握手、拥抱、性接触等方式直接传播。
- "接触污染物品":使用被耐药菌污染的物品,如医疗设备、床上用品等。
#### 2. 空气传播
- "飞沫传播":当携带耐药菌的人咳嗽、打喷嚏时,飞沫中的细菌可以传播给他人。
- "气溶胶传播":耐药菌可以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通过呼吸被吸入体内。
#### 3. 水传播
- "水源污染":饮用水或游泳池被耐药菌污染,可能导致感染
相关内容:
什么是耐药性?
耐药性也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药物不敏感或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理特性。常用抗菌药及其推荐治疗剂量多根据敏感菌筛选获得,因此一旦病原菌从敏感突变为耐药,药物对其所致疾病的治疗效果将明显下降甚至无效。不仅细菌会产生耐药性,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也会产生耐药性。
来源于网络
如何理解细菌敏感性下降?
敏感性(susceptibility)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的敏感程度。一种抗菌药如果以很小的剂量即可抑制、杀灭细菌,则表示细菌对这种抗菌药“敏感”(susceptible);反之,则“不敏感”(insusceptible)或“耐药”(resistant)。
临床上按推荐剂量使用某种抗菌药后,机体血液或组织中一般能达到甚至超过抑制/杀灭致病菌的药物浓度,从而发挥抗感染作用。如果致病菌对该种抗菌药的敏感性下降,按推荐剂量用药将难以达到抑杀致病菌的药物浓度,则发挥不了抗感染作用。
什么是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是抗菌药敏感性试验(antibacterial susceptibility test)的简称,是指在体外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的敏感程度或耐药水平的一类试验。目前常用的药敏试验方法有:纸片法(K-B法)、稀释法(肉汤稀释法、琼脂稀释法)、E-Test法等。其中纸片扩散法只能定性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而稀释法则可定量测定药物对细菌的抗菌活性(MIC)。
不同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种菌不同菌株对各种抗菌药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因此临床中开展药敏试验,可了解致病菌对哪些抗菌药敏感,以便针对性地选用有效抗菌药,减少盲目性。
耐药菌从何而来?
按照能否产生抗生素的标准,自然界的微生物可分为两类:一类产生抗生素(主要是放线菌和链霉菌),另一类不产抗生素(大多数细菌属于此类)。自然界中这两类微生物常相伴而生,前者由于能够产生抗生素,具有杀灭其他细菌的能力而获得生存优势;相反,不产生抗生素的细菌则需要获得耐受抗生素的能力,以达到种族延续的目的。可见,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是自然界中长期存在的生物现象。
人类在抗感染药物研究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能杀灭病原菌的青霉素,从此开启了在自然界中寻找抗生素甚至通过人工合成抗菌药的大门,并通过科学手段不断提高抗生素(抗菌药)的产量与抗菌效力,从而打破了自然界中微妙的“抗生素-细菌耐药”平衡。抗菌药的广泛应用给细菌带来了严峻的生存压力,适应能力极强的细菌自然会通过不断的进化与变异,获得针对不同抗菌药耐药的能力。
在几十年的抗菌药使用史中这种能力不断被强化,导致细菌从敏感菌逐步发展成为单耐药菌、多耐药菌、泛耐药菌甚至全耐药菌。由此可见,细菌耐药是一种被人类活动强化的自然现象。
动物源性耐药菌的传播途径
动物源性耐药菌的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