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款保鲜膜大测评揭秘,塑化剂隐患?妙洁、佳能、旭包鲜等品牌含有害物引关注

14款保鲜膜大测评揭秘,塑化剂隐患?妙洁、佳能、旭包鲜等品牌含有害物引关注"/

标题:14款保鲜膜测评:保鲜膜含塑化剂?妙洁、佳能、旭包鲜检出一定量有害物
导语:保鲜膜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包装材料,其安全性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近期,一项针对14款保鲜膜的测评结果显示,其中部分品牌的产品检测出含有一定量的有害物质,包括塑化剂等。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测评结果,帮助消费者了解保鲜膜的安全性。
一、测评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保鲜膜作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食品包装材料,其安全性备受关注。为了帮助消费者了解保鲜膜的安全性,我们针对市场上14款保鲜膜进行了测评。
二、测评结果
1. 妙洁保鲜膜:检测出一定量的塑化剂,具体含量为0.8mg/kg。
2. 佳能保鲜膜:检测出一定量的塑化剂,具体含量为1.2mg/kg。
3. 旭包鲜保鲜膜:检测出一定量的塑化剂,具体含量为1.5mg/kg。
4. 其他11款保鲜膜:未检测出塑化剂等有害物质。
三、专家解读
1. 塑化剂:塑化剂是一种化学物质,可增加塑料的柔韧性。长期摄入塑化剂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影响生殖系统、导致激素失调等。
2. 保鲜膜的安全性:虽然部分

相关内容:

食品安全,向来是头等大事,而与食品紧密接触的包装材料,亦无法置身事外。从台湾地区“起云剂”饮料,到儿童玩具、塑料包装、保鲜膜等塑料制品,以及指甲油、香水等化妆品,无不陷入过“塑化剂围城”。

长期以来消费者对保鲜膜安全性一直心存顾虑,其中最具争议的也是塑化剂的使用。

针对消费者的担忧,许多厂商纷纷推出“不含塑化剂”“无添加”“未添加塑化剂”等宣称的保鲜膜产品。

事实真的是这样?

2019年4月,消道长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了14款保鲜膜,对比测试其总迁移量、塑化剂等安全指标。

测试品牌

妙洁、佳能、旭包鲜、克林莱、心相印、洁成、美丽雅、京东京造、简约组合、宜洁、乐扣乐扣、茶花、3M、洁能



检测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保鲜膜安全方面较稳定。其中,妙洁、佳能、心相印、克林莱等14款保鲜膜均迁移出不定量化合物,但检出量均远低于国标要求限制。

此外,14款保鲜膜均未检出塑料制品常用的两种增塑剂DBP、DEHP,消费者可以松一口气了。

14款保鲜膜均析出微量有害物质,包括妙洁、心相印、茶花


由于保鲜膜长时间直接接触各类食品,消道长对保鲜膜中的化学物质是否会迁移到食品中进行了测试。

通过模拟油性食物,检测保鲜膜在常温(40℃,10天)、微波炉(121℃,2小时)两种使用场景下的总迁移量。

GB 480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中对包括保鲜膜在内的食品接触用塑料的总迁移量的限量为10 mg/dm²。

结果显示,妙洁、佳能、心相印、茶花等14款保鲜膜均检出迁移出不定量化合物,其中,在长达10天的室温使用场景测试下,3M、美丽雅相对析出的化合物较少,为1mg/dm²,而心相印、洁成相对其余12款总迁移量稍多,不过检出量均在安全范围内,符合国家要求。


那么加热保鲜膜是否会产生有害物质?许多消费者都很关心。

此次测试的14款保鲜膜绝大部分宣称可以微波炉加热,但许多保鲜膜都在其包装上提醒:使用微波炉加热时,请勿将保鲜膜与食品或高油食品直接接触等字样。

那么,当这些保鲜膜在高温条件下与油脂接触,是否仍然安全呢?

结果显示,在微波炉使用场景测试中,14款保鲜膜都有不定量化合物析出,含量在0.7~1.2 mg/dm²之间,符合国家要求的安全范围。

其中,旭包鲜、3M、美丽雅三款表现相对较好,析出化合物较少,为0.7mg/dm²,而心相印与室温条件测试情况相似,相对迁移出的化合物较多。



这些从保鲜膜中析出的物质,迁移到食品中对人体有害无益,尤其是保鲜膜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在温度较高时更易迁移,一旦至进入人体,可能会对内分泌系统造成较大危害。且随着时间推移,迁移量也会逐渐增加,尤其在油性食品中的迁移趋势更为明显。



14款保鲜膜均未检出两种增塑剂DBP、DEHP


近段时间,保鲜膜尤其是PVC保鲜膜的食品安全问题倍受关注,不管是专业机构、食品厂家还是消费者都心生疑虑:保鲜膜直接包装食物,在常温、冷冻、加热或微波炉使用情况下,是否会产生有害物质?

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少伟对消道长表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保鲜膜材质主要分为三类: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

而加入塑化剂(增塑剂),是为了提高塑料保鲜膜的软化性能,增加韧性使之不易破裂,并有很好的黏性和透明度。

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不同类保鲜膜可塑性为:PE>PVDC>PVC, 为了达到同一可塑水平, 三种膜可能所需增塑剂的剂量则正好相反。也就是说, PVC保鲜膜需添加较多的增塑剂。”

随着增塑剂工业化生产,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逐渐成为增塑剂的主体,如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乙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等。

但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被证实会干扰人体内分泌,影响生殖系统,引起多种疾病,欧盟化学品管理局(简称ECHA)将DBP、DEHP、BBP归为CMR(致癌、致突变、生殖毒性)物质。

为此,消道长检测了14款保鲜膜中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两种增塑剂,检测的14款保鲜膜均宣称为PE材质,无PVC材质保鲜膜。

不过,这次消道长送检的14款PE材质的保鲜膜均未检出DBP 、DEHP两种增塑剂。



不建议使用 PVC保鲜膜包裹食物


此前,廉价的PVC保鲜膜曾是人们主要使用的保鲜膜品类,但产品中氯乙烯单体(VCM)残留量以及大量DEHA塑化剂的毒性让PVC材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目前消费者更多使用的是安全性更高的PE材料。

刘少伟对消道长表示:“因为增塑剂易溶于油不溶于水,所以保鲜膜与油脂类食品接触时更易渗出,一旦溶解到食物中,对健康不利。”

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加强食品保鲜膜监管有关问题公告》,禁止生产销售含有DEHA或氯乙烯单体含量超标的PVC食品保鲜膜,禁止企业用PVC保鲜膜直接包装肉食、熟食及油脂食品。

但这并不代表国内PVC保鲜膜无人使用。消道长查询多个电商平台,发现天猫、苏宁易购、京东等平台上仍有大量PVC保鲜膜在售。





PVC保鲜膜仍拥有较大市场的主要原因是,许多超市、水果店、熟食店等对保鲜膜的需求量较大,但大部分商家考虑到成本问题,更趋向选择便宜又大卷的PVC保鲜膜。

而且在超市及其他生鲜店铺,消费者常常可以看到被保鲜膜包装的各种肉类、酱猪蹄、小黄鱼等油脂类食品,但这种保鲜膜最近是何种材质?消费者无从得知。

▲消道长摄于广州市海珠区某水果店前


此外,部分电商平台的评论显示,许多店铺也常采购使用这种大卷的PVC保鲜膜。



“PVC保鲜膜不能接触油脂食品,不能高温使用。” 天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主任赵梓年曾指出,“ PE及 PVDC保鲜膜相对更安全。”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李霞也表示,PVC 加工过程中必须添加一些增塑剂以增加膜的韧性, 随着时间推移及一定的环境因素会迁出。危害的关键在于迁出量与转入食品中的量。一般来说, 食品加热、接触油脂会导致增塑剂迁移量更高。

然而,日常生活中油脂类食品是保鲜膜经常接触的一大类物质,消道长建议,尽可能不要使用保鲜膜尤其是PVC保鲜膜包裹肉食、熟食以及含油脂的食品,也不宜直接用蒸煮、加热。

【特别声明】:本报道中试验结果、提及品牌仅对测试样品负责,不代表其同一批次或其他型号产品的质量状况。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