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联动破解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瓶颈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策略和方法:
### 政府层面:
1. "政策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补贴等,鼓励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2. "资金投入":政府直接投资或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研发。
3. "PPP模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让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承担更多责任,分担风险。
4. "创新融资":探索新型融资方式,如绿色债券、PPP基金等,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多资金来源。
### 企业层面:
1. "技术创新":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技术的创新,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
2. "合作共赢":企业与政府、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3. "市场拓展":企业应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业务规模,增加收入。
4. "风险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降低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风险。
### 具体措施:
1. "项目筛选":政府和企业共同筛选有潜力的智慧城市项目,确保资金投入的有效性。
2. "资金监管":建立严格的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3. "人才培养":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相关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技术水平。
4. "示范项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智慧城市
相关内容:
新华社济南3月25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马曹冉)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明显提速,“十三五”时期将迎来高速增长。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深入展开,目前以政府自营自建为主导的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多地智慧城市建设面临资金瓶颈。破解资金难题关键要撬动巨大的市场资本,加强政企合作。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有三钟模式:第一是政府直接投资,自建自营;第二是企业建设平台、建设项目;第三是金融机构投资,以第三方形式参与建设。目前在实践中,政府直接投资的模式占很大比重。
为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很多地方推广智慧城市建设的PPP模式,但效果并不理想。企业虽对智慧城市感兴趣,但出于盈利考虑仍持观望态度。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智慧城市服务集团总裁谢耘表示,许多地方政府开放的PPP模式智慧城市项目盈利相对不明确,有明确盈利预期的项目政府一般会倾向于自己投资,所以企业对此积极性不高。
数据资源开放程度低也是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黎明表示,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仍然面临公共利益部门化的信息壁垒,政府部门信息数据开放度仍很低。
在2016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大会上,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智慧城市发展联盟理事长李铁表示,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城市建设,政府必须适当让渡一定的利益。同时,政府要制定好政策,引导企业投资,推动技术变革。政企联动共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城市建设就必须提高项目收益。智慧城市未来的资金路径主要取决于市场,取决于地方政府设计的智慧城市能否满足社会需求。
目前智慧城市的项目收益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收益,即通过市民卡或使用者付费来获得直接收益。但智慧城市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很多服务的定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直接收益的方法很难。另外一种是间接收益,如利用大数据做增值服务。企业可以充分挖掘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积累的海量数据,通过数据增值服务有效补充项目收益。
智慧城市不仅要建设好,而且要运营好,要通过运营来回收成本。政府和企业双方可以通过运营好智慧城市实现收益,促进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投资。要做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运营同步,产业与资本同步。
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实现跨界经营和管理,促进利益共享。最终完成家庭、社区、产业和城市的整体结合。智慧城市不仅要解决人在城市中生活更加便利的问题,同时也要解决城市的发展难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样才能通过市场的力量推动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形成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降低政府投入,提高市场准入。
2016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于3月24日在山东济南召开。本次大会以“新型智慧城市”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安排,更好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大会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山东省济南市人民政府、智慧城市发展联盟主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