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盐逆势飞扬,减员1万多人,销售额缩水1/3,效益创新高

中盐逆势飞扬,减员1万多人,销售额缩水1/3,效益创新高"/

中盐(中国盐业总公司)在减员1万多人、销售额缩水1/3的情况下,效益却创历史新高,这反映了企业在面对挑战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策略,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成本控制":减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同时销售额的缩水可能促使企业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2. "结构调整":可能进行了业务结构调整,将资源集中到最有利可图的业务领域,从而提高了整体效益。
3. "效率提升":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方式,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4. "创新驱动":可能加大了研发投入,推出了新产品或改进了现有产品,从而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5. "市场拓展":在销售额缩水的情况下,可能通过拓展新的市场或客户群体,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
6. "管理优化":通过改进管理方法,提高运营效率,减少了管理成本。
7. "政策支持":可能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补贴等,有助于提升企业效益。
8. "品牌价值":作为国有企业,中盐可能拥有较高的品牌价值,即使销售额下降,品牌溢价也可能带来一定的收益。
总之,中盐能够在困难情况下实现效益新高,表明企业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相关内容: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雅洁 曾在2018年创下效益历史最高水平的中盐集团,将在2019年再创新高。

中盐集团董事长李耀强对此不乏信心:“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聚焦主业,瘦身健体。现在中盐相比过去我们员工减少1万多人,销售额也比以前缩水1/3,但是效益比以前大大提高,2017、201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估计还会再创新高。”

11月2日晚间,李耀强出现在第三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的现场,直言回复中盐面临的“阵痛”,圈定中盐下一步重构商业模式、重构行业秩序的最新路径。

布局

按照盐业体制改革的要求,2017年以前的盐业处于专营阶段,自2017年推出盐业专营改革后,行业秩序迎来变革。

对于中盐来说,上述改革从客观上要求所有微观行业,包括企业运营模式都要发生变化。

李耀强回忆道,基于此,中盐开始屡屡试水新打法,为此专门成立的中盐京津冀公司便是例子。

身为盐行业第一家跨行业、跨区域的组织,中盐京津冀公司还和重庆共同重组了重庆盐业集团公司,与广东、河南、安徽等省市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内整外合,创造价值。

新的商业模式呼之欲出。

抓住机会,中盐赶紧对业务体系进行重塑,包括在盐业价值链做提升。李耀强说:“过去就是产盐,现在除了产盐以外,我们产盐续延续可以做储能天然气,使行业价值得到提升。”

围绕聚焦主业,中盐正在持续瘦身,加速剥离非主业资产。在李耀强看来,有一些业务,虽然是主业,但是由于主观及客观原因,已经不能持续经营,破产重组方能避免新损失。

混改的新布局亦在积蓄后劲。经济观察网记者获悉,2019年9月19号,一份关乎中盐混改的新协议已经达成。

未来,将有30亿资本参与中盐的混改。

目前能公开的信息是,这30亿资本中,一共有三方面投资人,包括财务投资者、战略性投资者和同行。

短板

深谙盐行业发展阵痛的李耀强,表示如果论规模,中盐规模现在只排世界第二,和世界一流盐业企业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这种差距首先体现在战略管理能力上,李耀强发现,世界一流盐业公司的战略思路非常清晰,资源配置、跨国运营能力以及价值创造能力也比国内企业强得多。

在尽力补短板的同时,面临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盐集团的经济指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是增长幅度明显放慢,表现出增长乏力。

对此李耀强给出的解释是,下行需求延缓,下游化工业影响盐业需求等多重因素促使增长乏力。

他预估,中国的盐业市场即将发生新的变革,曾在产能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出现的改革,给中盐集团带来过阵痛。下一步,盐业主体会变得更加合理,产业集中度更高,不再只盯着打价格战。

李耀强说:“价格已经很低了,没有必要再关注价格,更多是推出消费者欢迎的,质量有保障的,能够满足特定人群消费需求的产品。随着产品推出,价格也会出现回升,效益也会继续往前走。”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经济观察报,访问yuanben.io查询【YGZQJOTW】获取授权信息。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