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号段频现“拒接门”现象,专家警示,勿因小失大,需理性应对

170号段频现“拒接门”现象,专家警示,勿因小失大,需理性应对"/

170号段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一个号段,主要用于携号转网服务,旨在方便用户在不同运营商之间切换服务而不需要更换手机号码。然而,近期170号段遭遇了所谓的“拒接门”事件,即部分用户反映,他们使用170号段电话拨打时,对方存在拒接或延迟接听的情况。
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评论和专家呼吁的总结:
"事件概述:" - 一些使用170号段手机的用户表示,在拨打其他手机或固话时,接听方常常出现拒接或接通后长时间无人应答的情况。 - 这一现象在部分用户中引起了不满,并对170号段的信誉造成了影响。
"专家评论:" - 专家指出,虽然170号段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号段都应该被否定。 - 他们认为,应该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解决,而不是因噎废食,全面抵制170号段。
"专家呼吁:" 1. "加强监管:" 专家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电信运营商的监管,确保所有手机号码都能正常使用,不受歧视。 2. "技术优化:" 运营商应该对170号段的技术进行优化,解决拒接或延迟接听的问题。 3. "用户教育:" 对用户进行教育,让他们了解170号段的正当用途,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歧视。 4. "公平对待:" 运营商应确保所有号段在服务上享有平等的权利

相关内容:

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 (记者 李强)手机铃响拿起一看,发现是170号码,到底接不接?现在很多人可能会选择拒接。据一些媒体报道,用户选择挂断因为170号电话多半是推销甚至诈骗电话,这让用户和整个虚商行业都“很受伤”。

据腾讯安全云库的黑号统计分析,170号段中恶意电话占比达8.6%,特别是1705号段的恶意短信占比更是高达99.2%。记者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得知,市场对1705号段的抵制情绪“蔓延”至了整个170号段,导致了整个虚拟运营商170手机号“集体中枪”,这给整个虚商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专家建议,170个别号段出现问题,并不能代表整个移动转售市场,用户要理性,切不可因噎废食。当前应通过行业主管部门、运营企业以及用户三方协力,有效打击通讯诈骗,彻底铲除其生存的土壤。

资料图。新华网发

拒接成风 用户、虚商“很受伤”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170用户2000多万,占手机用户总数的1.5%,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这些用户选择虚商的170卡,有的是看中了没有套餐的低消费或者是没有月租和长途费,有的是看中了虚商所提供的增值服务……虚商电话卡能够提供不同于基础运营商的个性化服务。

一位虚商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由于使用部分码号段的用户手机出现了诈骗、推销、骚扰等情形,导致整个170号码跟着被指责,甚至用户弃用。“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也是对整个行业的巨大伤害,希望用户可以区别对待。”同时,那些真正使用170卡的用户由于经常被拒接,也对他们的正常通信需求产生了影响。

虚商用户钱小姐告诉记者,“我用的170号码是在大学里办的,话费不贵,而且是我自己的生日号码,相当有纪念意义,所以一直用到现在,但现在我给别人打电话,尤其是第一次打的时候,经常会被拒接,我也觉得有点无奈。”

“我们响应国家政策,从2014年起发展移动转售业务,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很大,初衷是想通过虚商进入通信市场,给行业带来活力,给用户带来实惠,但是对于目前部分号段造成的恶劣影响,却要所有170号埋单,真的很无奈!”上述虚商负责人说。

三方协力 共同打击诈骗行为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彻底解决相关问题,光把板子打在虚商身上,或许短时治标却不治本。“只有通过行业主管部门、运营企业以及用户三方协力,才能有效打击通讯诈骗,彻底铲除其生存的土壤。”他说。

去年9月,我国虚商行业主管部门——工信部开始推行“史上最严实名制”。今年1月,工信部又召开了“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专项行动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接连打出重拳,把矛头对准了通讯诈骗问题,要求各移动转售企业尽快全面落实电话用户实名登记工作,并建立完善的用户投诉、举报、处理流程,防止170号段成为诈骗电话的重灾区。

另外一位专家表示,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大力推进移动转售业务,使之成为传统通信市场的有力补充,并让更多民营资本进入,加快了电信市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符合发展大势。目前来看虚拟运营商确实发挥了“鲶鱼效应”,给电信业带来了活力。但是,新生事物必然要经历“成长的烦恼”,出现通讯诈骗、电话推销等也在所难免,我们都应理性对待,切不可因噎废食。

据记者了解,对于上述情形,多数虚拟运营商企业并没有选择“坐以待毙”。上述虚商负责人说,我们正在协调沟通接入基础运营商的网络监测体系,希望未来不久不仅可以监测到短信发送条数,也可以监测到相关可疑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加快了在实名制上下功夫,包括购买二代身份证识别器,加大自查自纠的力度,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对用户而言,专家建议要加强警惕,一味拒接并不能解决问题,一方面在接到电话或者短信之后,要注意对方说的内容,包括身份的验证识别;另一方面一旦确认对方是诈骗或骚扰号码,可直接登陆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进行举报,或直接去公安机关报案。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