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中国》是国内首支户外8K纪录片,它的摄制流程堪称一部纪录片制作的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典范。以下是该纪录片摄制流程的详细介绍(上):
一、前期策划
1. 确定主题:纪录片以“极致中国”为主题,旨在展现我国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传承和现代成就的极致之美。
2. 策划团队:组建一支由导演、摄影师、编剧、制片人等组成的策划团队,负责整个项目的策划、执行和后期制作。
3. 研究资料:搜集我国各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传承和现代成就等相关资料,为拍摄提供素材。
二、拍摄准备
1. 确定拍摄地点:根据策划主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拍摄地点,如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遗址等。
2. 制定拍摄计划:根据拍摄地点和内容,制定详细的拍摄计划,包括拍摄时间、拍摄时长、拍摄设备等。
3. 设备准备:采购或租赁专业8K拍摄设备,如摄像机、无人机、稳定器等,确保画面质量。
4. 人员培训:对摄影师、摄影师助理、导演等团队成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拍摄技能。
三、实地拍摄
1. 场地考察:在拍摄前,对拍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地形、气候、环境等条件。
2. 拍摄技巧:运用专业拍摄技巧
相关内容:

作者 | 本刊编辑 孙琳 李丹
订阅 |《影视制作》12期

回顾2018年行业热点,8K无疑是其中之一。8K超高清的分辨率是7680×4320,比高清标准大了16倍,显示效果是电影院IMAX的4倍。8K相对于4K而言的分辨率、标准观看距离、视角模式以及音频标准均有巨大提升,将给观众带来更高质量的收视体验。2018年5月,东方明珠与上海电信、富士康等联合成立“5G+8K实验网”;12月1日,日本放送协会NHK正式开通了第1个8K免费卫视频道(由NHK运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计划于2021年开展8K超高清试验;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在考虑应用8K。虽然当前8K从制作、传输到接收还存在着诸多瓶颈,但是对于8K超高清的研究和实验已经开始兴起了。2018年,北京电视台首次尝试了8K纪录片《极致中国》的摄制,并梳理出了一整套高效的8K 制作流程,其对8K内容生产制作及8K超高清产业发展的探索都具有借鉴作用。
12月1日,NHK 8K频道开播,与此同时北京电视台与NHK合作制作的8K纪录片《极致中国》系列的第一集——《川西秘境》也完成了后期制作,将于NHK 8K频道播出亮相。北京电视台与NHK的合作始于4K纪录片《最后的沙漠守望者》,基于之前合作的成功经验,2017年北京电视台和NHK双方又启动了《极致中国》这个8K纪录片项目,这是北京电视台第一次完成真正的8K节目摄制,也是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8K自然风光纪录片。目前国内8K内容大多制作停留在演播室录制、大型活动现场收录的阶段,北京电视台利用这次摄制机会,对如何使用8K超高清技术完成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进行了深入探索。整个团队耗时一年的时间,摸索并搭建起了一套完整的8K摄制流程。这对于我国未来8K内容生产的演进,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极致中国》拍摄以风光为主兼顾人文
《极致中国》的第一集取景于中国川西地区,片中以素有“蜀山之王”称号的贡嘎雪山为中心,记录了周围八个区域的自然及人文风光。为了丰富作品的内容表现,摄制组专门选取了各个区域最具代表性的拍摄主题。例如在贡嘎村内的子梅垭口和里索海主要拍摄了云海、湖泊、日照金山等景色;在海螺沟拍摄海拔骤降带来的阶梯性植被带、丰富的冰川、多样的动物。根据日方的需求,还拍摄了草原、寺庙、民族仪式及当地藏民生活状态等内容,比如藏式包子的制作过程、村落里孩子上学及游玩的状态,人们日常劳作耕地等。此外,作品中还囊括了雅拉、雅姆、折多、贡嘎、格聂五座雪山丰富的多景别光影变化。整部作品气势磅礴,极具震撼力,带给观众以寂静、探秘的感觉。这些场景能够让日本观众有一种新奇感,于静静的欣赏中,体会一种理想乡的境界。

根据日方需求还拍摄了寺庙、民族仪式及当地藏民生活状态

雪山日照金山的震撼画面
此次拍摄的很多地点都是常人难以进入的“秘境”地区,例如海拔4600米的里索海是山顶自然形成的一个洼地,类似天池的高山湖,湖水中刚好倒映着贡嘎的主峰。由于傍晚温差大,湿气升腾产生了云海,非常美丽。进入该区域的路况极其恶劣,道路多为倚靠在悬崖边上,坡度大、路况复杂崎岖的原始山路。最窄的地方连一辆汽车都无法通过,只能雇当地的摩托车沿石子土坡开进去。在前往拍摄的途中,车辆陷在半山腰上,摄制组只有扛着器材翻越山脊徒步4公里进去,用延时摄影完整记录了这种低光照下云海的细节。参与本次摄制的北京电视台制作部特技科克服了高海拔、恶劣天气、长距离徒步、语言不通等拍摄困难,深入秘境,从而让众多川西的绝景得以在片中呈现给观众。

北京电视台特技科4K&8K团队部分人员工作中(左二为执行导演郭豪珺 右二为科长、总导演赵新生,右三为摄影兼航拍师张煜)
实际上北京电视台制作部特技科长期以来一直在有意识地保持着技术上的超前储备。他们从2009年就开始摸索如何用超高清的设备来完成4K的后期制作。这次摄制,他们基于此前的经验积累,为《极致中国》拍摄设计了一整套的高效的8K制作流程,某些环节甚至比日本NHK的8K制作流程更高效、更安全、更便捷,利用同一台机器内的多个软件交互完成全部的后期处理工作。
摄制系统:
升级现有设备,引入全新影像处理流程
《极致中国》第一集前采工作于2017年中旬开始,台内团队对包括拍摄位置、内容以及镜头的参数都做了初步计划,并针对《极致中国》拍摄设计了整套工作流程。最终选择使用RED EPIC-W 8K摄影机加Arri Master Prime(MP)镜头拍摄,并在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全程采用RED IPP2影像处理流程。关于提交节目的帧率,初始日方要求的是8K 60P格式,经过测试发现北京电视台现有的RED EPIC-W 8K摄影机最高可用帧率为30P左右。而目前NHK 8K频道很多内容都是电影70毫米胶片扫描修复成8K的,而电影也是24P的。基于之前双方的长期合作,日方对于台内的工作流程和效率亦十分认可,同时考虑到自身运营设备的问题,所以最终NHK 也接受了8K 30P的格式。

北京台制作部特技科艺术总监贺文林牵头了《极致
中国》8K全流程系统设计

摄影师魏伯寅(左一),执行导演郭豪珺(左二) 使用RED EPIC-W 8K摄影机加ARRI MP镜头拍摄
IPP2是RED发布的全新影像处理流程,北京电视台经过前期测试发现,相比于传统的工作流程,IPP2在临界色彩管理、高光衰减、暗部细节、Debayer/反拜耳运算获得的细节等方面都有相当程度的提升,更适合高画质的HDR调色处理要求。尤其是临界色彩管理方面与传统流程相比,在极暗极亮、反差很大的场景下,对于边缘出现伪色的情况有很大改进。

IPP2流程下临界色彩在输出色彩空间的边缘附近,过饱和和对比强烈的状况减少

IPP2流程下高光动态范围作出改进,将快要过曝或已经过曝的高光部分过渡得更为自然
日出日落的场景则较多地应用了延时摄影,因为这时候光照度不够,可以用延时拍摄弥补摄像机拍不到的画面。延时摄影主要使用了SONY A7RII和尼康D800E,拍摄大于8K分辨率的RAW 格式照片,经过调色稳定去闪烁等处理,转码成ProRes 4444视频格式,进入剪辑和后期调色。由于存储卡存储速度的限制,通常以2秒间隔拍摄,一张128G的存储卡可以拍摄两到三条,每条素材750张起,一共拍摄了100多条延时素材,单条都在30秒以上。
后期采用专门为本项目采购的十八核至强CPU的高配版iMac Pro工作站,16GB显存的Radeon Pro Vega 64图形处理器,采用两台Accusys(世仰)公司的48TB Gamma12雷电3 存储绑成RAID 0,带宽可达到读4000MB 写3400MB,8K 30P RED RAW素材在Premiere 上可实时剪辑,达芬奇调色性能也得到了保障。

延时摄影完整记录了低光照下云海的细节
2017年年底,日方超高清专业技术人员再次来到北京,旨在对特技科前后期各类软硬件设备及生产全流程做出详细的可行性评估报告。这一次台内在CBD拍摄了一段实验性的短片。经过质量测试,考虑到台内在延时摄影上的优势以及完整的处理流程,最终确定《极致中国》完全由北京电视台来完成。
技术亮点:
向右曝光抑制噪点
噪点是数码摄影所面临的问题,8K带来了更高的像素、更清晰的视野,同时像素密度的提高也带来了像素面积减小的问题,单个像素通光量减少就导致信噪比降低,噪点随之增加。如何保障画面的纯净度不降低、控制噪点是8K拍摄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极致中国》中的“极致”二字代表了不妥协的极客精神,这部片子需要以8K的超高分辨率来展现纯净的画面。
如何减少噪点的干扰,获得更加纯净的画面、真实的色彩,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北京电视台特技科技术团队做了一次测试,分别设定了IPP2模式下标准曝光拍摄、向右稍稍过曝、向右曝光到报警灯临界值三种不同程度曝光拍摄。经过后期处理统一曝光度,进行噪点和画质对比,发现第三种方式效果最好,几乎没有暗部噪点,而另外两种模式,尤其是标准曝光方式噪点特别明显。因此,在《极致中国》的拍摄过程中遵循了向右曝光的原则,在高光不过曝的前提下,尽量获得信噪比更佳的采样数据,抑制噪点对画质的影响。具体的操作是参考机内直方图,将曝光控制在EPIC-W的红色门柱稍有响应,红绿灯不报警的临界点,此时RAW光无裁切,后期可拉回。后期调色时向下压低亮度到合适的值,噪点即可相应减少,从而获得更干净的画面。延时摄影的场景多为雪山,面对日出日落时的高反差、大光比环境,只能采用光圈优先拍摄。在从黑暗到渐渐亮起的过程中,刚开始的那一段山体会特别黑暗,拍摄的照片基本上没有什么细节。因此延时摄影时也遵照着向右曝光的规律,但是不需要像摄影机过曝2档甚至3档,一般不超过一档,后期经过Lightroom处理再还原正常。
后期流程:
以4K生产系统完成8K制作
对于8K拍摄与制作来说,超大的数据量是困扰DIT的一个重大问题。空间的局限性,与后期硬件系统存储空间、的局限性两个方面。从宏观上看,DIT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在有限硬件条件与高质量图像记录之间选取一个平衡点,即如何利用4K生产系统完成8K品质的生产任务。
在本次项目中,北京电视台使用RED EPIC-W 8K数字电影摄影机,录制7680x4320 29.97FPS,R3D 封装 8:1压缩的RAW格式数据文件。经过前期测试发现一张480GB的存储卡可记录约40分钟的8K素材,而一块电池的续航时间也基本为40分钟,DIT通过RED MAG高速读卡器完成一块存储卡的数据单备份基大约也需要40分钟左右。这就意味着在存储卡急剧消耗的大片比拍摄模式下,数据记录、DIT备份、电池续航三者刚好可以实现无缝对接,各工种环节的利用实现最大化。
在8K的后期编辑中,按常理应选用高低码流剪辑调色的通常模式,但前期录制为节省存储卡空间,放弃了双格式记录,而后期考虑到存储容量限制与大批量转码所花费的时间,也放弃了转码编辑。最终使用Adobe Premiere建立8K时间线,源码进行剪辑制作,通过代理预览功能,预览8分之1的图像画面,可基本保证实时与编辑流畅性。
调色方面依据日方NHK今年12月份开播的8K频道需求, 需要基于BT.2020宽色域色彩空间与HLG模式的HDR为标准。北京电视台使用Davinci Resolve套底回批R3D源码数据文件。由于国内目前没有8K分辨率的监视器设备,所以HDR监看就需要借助4K HDR监视器,在4K分辨率下进行色彩调整。相机拍摄的延时素材单帧画质,在锐度与反差上均会高于视频素材,因此调色环节需要将延时素材的锐度与反差适度降低,以匹配视频部分的图像质量。
未完待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