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助手变隐私录音机,隐私泄露的隐忧与应对之道

语音助手变隐私录音机,隐私泄露的隐忧与应对之道"/

语音助手作为智能家居和移动设备中常见的功能,确实在便利用户的同时,也引发了对隐私保护的担忧。以下是一些关于语音助手可能成为隐私录音机的考虑:
1. "录音权限":语音助手需要用户的授权才能记录对话,以提供个性化服务。但如果没有用户明确知道或同意,这些录音可能会被用于其他目的。
2. "隐私泄露风险":录音可能会被黑客攻击或内部人员不当使用,导致用户隐私泄露。
3. "数据存储":语音助手通常会将录音存储在云端,这意味着用户需要信任服务提供商的数据保护措施。
4. "数据使用":虽然语音助手的设计初衷是提供便利,但一些服务提供商可能会将录音用于广告定位、市场分析等目的。
5. "隐私政策":用户在安装和使用语音助手时,应仔细阅读隐私政策,了解数据收集、存储和使用方式。
为了保护隐私,以下是一些建议:
- "了解隐私政策":在安装和使用语音助手之前,仔细阅读隐私政策,了解数据收集和使用方式。
- "限制权限":仅授权语音助手访问必要的权限,如麦克风。
-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语音助手的设置,确保没有不必要的权限被授予。
- "使用安全措施":使用强密码、双因素认证等安全措施,保护账户安全。
- "了解服务提供商":选择信誉良好的服务提供商,并关注其隐私保护措施。
总之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文 | 陈杨 责任编辑 | 陈杨

审核 | 李诺 策划 | 刘克丽

谷歌、亚马逊、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等厂商纷纷推出智能语音助手,用户在使用语音助手时,这些智能硬件设备均会开启录音功能,同时黑客可发起无声语音指令,指挥语音助手拨打电话或网上购物等,这些均对用户隐私造成威胁。

语音助手成隐私泄露者

如今,智能手机、平板、智能音响等产品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AI技术的兴起也使得各智能终端设备厂商纷纷推出智能语音助手,其初衷本是方便使用者的生活,熟知,由于用户在使用语音设备时,这些设备均会开启备均会开启录音功能,语音助手竟成为用户的隐私录音机和泄露者。

如前年5月份,美国波特兰一对使用亚马逊Alexa Echo智能音响的夫妇,其私人对话被该智能音响秘密录制,并将该对话发送给丈夫的同事。

此外,以安全著称的苹果,其语音助手Siri也于近日被爆出隐私泄露问题。据Canthink网络安全研究团队测试,苹果的语音助手Siri能在设备锁定时直接读取隐藏信息,并可能将读取到的信息公之于众。

财产也要空

除可泄露隐私外,浙江大学一组研究团队发现,黑客可以利用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对语音助手发起海豚攻击,指挥语音助手拨打电话或网上购物等,造成用户的财产损失。

据悉,该研究团队检测了16款智能设备,分别来自苹果、谷歌、亚马逊、三星、华为、联想几家厂商。在被测试的7大语音助手中,苹果Siri、谷歌Google Now、亚马逊Alexa、三星S Voice、微软Cortana以及华为HiVoice,在海豚冲击之下纷纷中招。

如该研究小组某成员借助超声波,无声地操纵着亚马逊Echo智能音响,登陆另一名同伴的亚马逊账户,在亚马逊官网购买了一箱牛奶;操控Macbook和Nexus 7打开恶意网站;唤醒Google Now将手机切换至飞行模式。

可以说,语音助手的出现,又给黑客增加了可乘之机,智能设备用户在面临隐私泄露的同时,又面临着财产丢失问题。

用不用我自个做主

若想解决语音助手给用户带来的困扰,自然也要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针对隐私:多数消费者并不知道,欧盟数据保护法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规定,用户有权利向科技公司要回并保存与自身相关的全部隐私数据。在笔者看来,智能设备厂商应开放该权限,让用户主动选择语音记录是否要删除,要删除哪些,而不是让用户被动向设备商索要。

其次,针对财产安全:在保护用户财产安全上,可以说并不存在一招制敌的方法,BUG一直在被发现,随之也被修复。当前能做的,便是设备商根据已发现的漏洞及时处理,同时,自行攻击、检测,防范于未然。

结语

智能语音助手虽好,但绝不只是个宝。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