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变革的门前:2015消费电子技术小结——手机篇
2015年,智能手机市场经历了诸多变革,新技术、新设计层出不穷。以下是对2015年智能手机技术发展的简要小结:
1. 全面屏设计
全面屏设计在2015年逐渐兴起,各大品牌纷纷推出无边框或超窄边框的手机。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手机的视觉效果,还使得手机屏幕占比更高,手感更佳。
2. 高分辨率屏幕
随着显示技术的进步,2015年智能手机屏幕分辨率普遍提升。许多手机采用了2K或更高分辨率的屏幕,为用户带来更加细腻的视觉体验。
3. 指纹识别技术
指纹识别技术在2015年得到了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手机开始配备指纹识别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生物识别解锁方式。
4. 高性能处理器
2015年,智能手机处理器性能进一步提升。高通、三星等厂商推出了多款高性能处理器,如高通骁龙810、三星Exynos 7420等,为手机提供了更快的运行速度和更好的游戏体验。
5. 大容量电池
为了满足用户对续航能力的需求,2015年智能手机电池容量不断增大。许多手机配备了3000mAh以上的大容量电池,甚至有手机电池容量超过了4000mAh。
6. 高速充电技术
为了解决电池续航问题,高速充电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手机采用了快充技术,如高通的Quick Charge、华为的SuperCharge等
相关内容:
序:来自技术宅小编的新年祝福
还有数天,就到中国的农历新年了,届时我们武汉小熊在线将会停更九天(2月6日-2月14日),在此就先行在此向各位读者老爷们献上新春祝福:去年承蒙各位关照,感激不尽;新的一年里我等必将日益精进,为大家奉献更多的精彩内容与活动,顺祝 新春快乐 阖家平安。
在此辞旧迎新之际,作为一名消费电子产品的评测编辑,笔者我觉得有必要为大家稍稍总结下去年一年在消费电子领域所发生的那些关乎普通消费者感受的技术进步,并对未来的产品与技术趋势做出我自己的猜想。由于是面向普通消费者,本文不会探讨那些还处于概念阶段的产品或是技术,笔者本人也并非业内研发人士,故此文章内容或许甚为浅显,有疏漏之处还请见谅。
2015年的“核战”,关键在于制程
从今年年初的小米Note顶配版开始,骁龙810就以“64位”+“八核心”+“DDR4”的配置开启了手机主控“核战”的大幕。
不过,之后的剧情大家相信都很熟悉了:赶工的架构设计加上不靠谱的台积电20nm制程,骁龙810让诸多厂家又爱又恨,用吧,怕功耗和发热镇不住;不用,怕消费者不买账。
最后的结果,就是大量搭载骁龙808的“次旗舰”——从表面上看,骁龙808似乎只是比810少了两个核,但它的GPU性能其实比810低了30%还多,甚至不如骁龙805,而内存子系统甚至与“古旧”的骁龙801一模一样,只有骁龙810的一半水平。
与高通“同病相怜”的还有联发科:2015年,联发科依然坚持着“多核就是好”的产品原则,也依然受制于自身主控糟糕的性能和低下的市场定位:不仅是打酱油的一票中低端“八核处理器”,就连原本指望冲击中高端的MT6795系列(Helio X10)最终也沦为“千元机标配”,还被曝出Wifi信号断流的bug……
与以上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星:Exynos 7420不仅性能拔群,发热和功耗表现也远好于竞品。纵观三星的设计,公版架构+公版GPU实在是让人提不起兴趣,唯一的优势就在于其领先的14nm FinFET制程,可见摩尔定律依然在发挥着作用,而恰当的架构与恰当的制程的搭配更是至关重要。
2016年的主控:高通三星合力爆发,联发科还在迷茫
在经历了2015年的产品失意,市值减半之后,高通最终在年末吹响了反击的号角:高端的骁龙820架构上回归小核心低延迟、制程上成功抱了三星大腿;中端的骁龙650/652靠着Cortex A72新架构加上增强的内存子系统(与骁龙808相当),性能更是有飞跃性的进化,甚至压制了竞品的旗舰级别产品。
同样市值减半的联发科现在给人的感觉却是“一脸懵逼”:MT6795T(Helio X10)的“高端化”已然失败;MT6758(Helio P10)原本定位中端,但现在来看只能是移师中低端了。
复杂的十核心加上坑爹的制程,X20前途黯淡
传说中的MT6797(Helio X20)近来更是负面消息不断:过热、难产、被取消订单……联发科虽然“保证”会在2016年将制程迁移到1x nm,但从Helio X20仍然使用“罪孽深重”的20nm台积电制程就可以窥见联发科目前骑虎难下的窘境。
Exynos 8890,三星第一款自研架构处理器
而三星看似在2015年顺风顺水,其实内心里也有隐忧:一贯以来三星在移动SoC上都是直接使用ARM的公版架构,然后靠着优势制程强行压制功耗。到了2016年,三星终于要推出采用自研架构的Exynos8890主控了,与此同时,三星也正在努力扩展中低端产品线:Exynos 7580、7422这些新主控将会撑起未来三星中端市场的半边天。
用户体验I:主控受限,只能在外围设备上“差异化”
在可选的主控只剩下高通与联发科的二律背反之时,手机厂商们要想让自己的产品具有高附加值和差异竞争的资本,就只能在外围功能上多动脑筋:指纹识别已经逐渐成为“旗舰标配”、眼纹、声纹解锁这些没什么实用价值但却显得高大上的 “特殊功能”也就异军突起。
Hi-Fi手机这几年来也开始逐渐为厂商和消费者所接受:这里必须要感谢vivo,虽然在电路设计、软件体验以及生态内容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vivo的开创性作用确实提升了手机行业的整体音质水平。
由于手机厂商庞大的出货量,那些以往每年只有十万不到出货量的音频DAC厂商突然就有了千万级别的订单,这使得音频厂商一下子就有了改进产品的动力:一方面是改进制程和封装方式来降低功耗;另一方面也要增强硬件参数,进一步提高吸引力。
SONY的Z5调音不错,但可惜音频硬件底子不行
不过,和主控SoC可以直接比较的“硬性能”不同,音乐硬件并不能直接决定音质水平,调音水平才是更加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方面,目前还没有一家完全令人满意的手机厂商出现,我们只能期待2016年有更加“专精”的厂家出现。
网易云音乐可以提供部分无损音频,但离Hi-Res标准还很远
除此之外,高品质的音频硬件还需要高品质的音源来体现:在目前国内版权意识尚不明确的大环境下,即便是有一些付费音乐服务已经获得成功,但其提供的音源质量显然算不上“高品质”,对此,我们也只能寄希望于2016年整个产业与消费习惯的进步……
用户体验II:谷歌的归来能重建中国安卓生态么?
稍微熟悉智能手机的用户都知道,光有强悍的硬件并不等于好的用户体验,很多时候,软件阵容是否丰富、软件优化是否得当,对用户体验才是真正决定性的。
令人遗憾而又痛心的是,自从Google(谷歌)被迫撤出大陆地区的大部分业务之后,国内手机平台上的Google服务就一直处于难以使用的状况。也正因为如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国内目前的安卓手机其实并不算搭载了Android系统,因为它们的系统并非来自于Google的Android镜像,而是从阉割之后的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代码修改而来,缺失了很多当下Android的优质特性。
大部分中国Android用户甚至不知道Google已经换了Logo
这种看法是否正确暂且不论,但国内用户确实无法享受到与海外用户同等的Android生态环境却是事实:Google Now、Gmail这种生活服务还可以用第三方应用暂代,最大的损失是Google官方内容商店(Play Store)的缺位。
国产APP的相互唤醒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网络环境使然,Goolge官方的一些应用API在国内难以使用,加之国内应用没有来自官方应用商店的严格审核压力,造就了目前国产安卓APP“群魔乱舞”的事实:各种不规范的推送服务、唤醒机制肆意消耗着用户手机的内存和电量。
而应运而生的,就是各类“安全管家”,也就成了国产手机独特的一道“风景线”——虽然是讽刺意味上的。
从2015年开始,关于Google将要回归中国的传言就甚嚣尘上:从手机厂商的高层“说漏嘴”到测试人员任性的“截图泄露”,各种证件都表明谷歌确实准备回归中国市场。
从现有的信息可以看出,谷歌有很大可能性会在2016年第一季度回归中国市场:首先归来的会是Google Play Store(应用市场)和Play Games(游戏中心),但会使用与海外隔离的账号机制。
抛开账号隔离的无奈不谈,笔者只希望Google应用市场以及相关开发工具的入华能够有效规范现有的国内应用行为,使得国内消费者也能享受到“正规”的Android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