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Mass Kobo 394阅读体验与感想分享

我的Mass

Mass Kobo 394是一款电子阅读器,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感想:
1. "外观设计": - “外观简约大方,金属质感给人一种高端的感觉。” - “尺寸适中,携带方便,不会像大屏手机那样笨重。”
2. "屏幕体验": - “屏幕清晰度很高,长时间阅读眼睛不累。” - “墨水屏显示效果接近纸张,阅读体验很舒适。”
3. "功能与性能": - “支持多种格式,可以阅读各种类型的电子书。” - “内置词典,查词方便快捷。” - “续航能力强,一次充电可以使用很久。”
4. "系统与操作": - “系统操作简单,上手容易。” - “可以自定义字体、字号、背景等,满足不同阅读习惯。”
5. "附加功能": - “支持Wi-Fi连接,可以在线购买和下载电子书。” - “可以连接蓝牙耳机,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
6. "性价比": - “相对于其他品牌的电子阅读器,价格比较亲民。” - “性价比高,值得购买。”
7. "缺点与不足": - “部分用户反映,在强光环境下阅读效果不佳。” - “没有触控屏,操作起来不如触控屏的电子阅读器方便。”
综合来看,Mass Kobo 394是一款性价

相关内容:

文|4realms

出掉909后四处研究寻觅终于在节前入手了这台新玩具, 听了这些天有些自己的感想, 略叙一二.

按我的习惯, 先予以总评. 394这个耳放最大的优势, 我以为是低失真, 低染色, 高透明. 作为结论, 我个人很认同这样的声音; 以至于虽然风格南辕北辙, 但394得以和RSA B52一共跻身令我认可的高价耳放的行列: 一台是无所加减的技术, 一台是加添取舍的艺术. 都很令人佩服.

具体讲声音之前简单说下做工观感吧, 基本上算是精细但不精致, 外壳就是一块铝板两张铁皮, 靠近面板中央的铁皮部分更由于下方没有支撑还可以被稍稍摁下去 , 基本上就是很普通的专业器材的外观水准; 但做工确实圆润而仔细, 字体选择和各种标示的整体排布也不突兀, 看着还是舒服的.

394从被发掘到现在有关声音方面的评论也有些了,基本公认的一点是素质高; 那么素质高是如何体现的呢? 我实际听下来后感受最深刻的就是394具有相当低失真的声音表现. 从两个方面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其一是控制力. 394拥有非常优秀的声音控制力. 我现在的自用耳机有两只, T1二代(一代耳罩)和HP2. 394将这两只风格差异很大的耳机都控制的很出色. 在并没有削减高频量的情况下, T1的高频明亮而毫无失控感, 能量充足的同时仍然消散得及时而自然, 因此久听也不会疲劳; 形态细密而并不过分凝聚, T1高频本身具有的韧性也得以表现. 齿音是不能避免的, 但其形态保持为一个高密度的点, 出现后及时消失, 并没有出现任何能量淤积和失控的情况. 这无疑是高级器材才具有的声音控制力, 如果不论那些高大上的机器, 在我有所认识的相对还没那么贵的器材里面, 应该只有索尼D1有类似的水平 (也是以专业器材思路设计的日系机器, 是否巧合?).对于HP2, 394也可以让这只单元性能明显落后的经年老机发出没有任何失控的声音, 同时仍保持厚实耐听的本色, 这是歌德自家的"西装"耳放HPA-1都力有不逮的.

其二是声音细节. 394的细节表现一言以概之就是细节量充足, 层次还原完善, 且没有额外的梳理或增减. 前两点更近于素质, 后一点则更近于风格. 因此394的结像相当的完整, 乐器鸣放的过程表现的清晰自然; 声场绝对的规整, 长宽高相若, 定位排列有序. 整个舞台既不大也不小, 以T1的表现来讲, 声音规模不显拥挤, 但也不会恢弘; 各有所爱, 我是可以接受这样的.可以说, 由于本身无增无减, 394不会创造出精致的结像, 宽广的空间, 但可以把所有元素都表达的很清楚而富有条理.

结合各个方面, 394便给用家以一种非常强而几乎不会被察觉的"低失真"的聆听印象: 并不像在听一套电声系统的回放音, 而像平日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在听身边的各种声音一般. 因此你不会去很在意地赞扬它, 与此同时也基本不会想找它的毛病: 这是安全, 可靠, 自然的声音. 以至于虽然听了这么一段时间, 但直到开始着手写听感时, 我才想起我居然完全没在意过394的声音速度, 回忆起曾经看过有人评论394速度很快, 电光石火, 我是不同意的, 因为394的声音速度我听来实在太正常了, 不拖沓, 不迅速, 就是那样, 给不出任何特别的描述.

刚才提到了, 394的声音风格一部分基于没有对声音细节额外整理增减, 这也正应和了我所感受到的"低染色". 对这台机器而言, 低失真和低染色相辅相成, 且作者增田老爷子对二者都很看重, 它们共同确立了最终的声音. 说到低染色, 或许800的声音会被提及, 但394并不是那种器材 (事实上800我更喜欢形容成"低色彩", 反而是存在非常明确的染色的), 而是像009那样的, 细腻, 灵敏, 清水无香的高级的日系专业机. 这种声音几乎接什么耳机都可以听, 用HP2听394和HPA-1, 风格上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HPA-1下HP2声音干净, 热情, 高亢, 有明显的艺术化调音, 而394下那种情感的冲突就淡化了, 但仍然饱满好听; 鉴于在控制力和声场上面二者差距的确有点大, HPA-1现在已经被我闲置了 . 我想只要耳机的声音平衡, 完成度高, 394便可以良好地展现它的本来面目, 取得令人信服的表现.

因此可以说, 低失真, 低染色, 394就依靠这两点, 完成了自己对"高透明"的演绎. 高透明度的声音不局限于一种, 394的版本基本只在还原上做文章, 而不做重建. 所谓不争, 则无能与之争, 除了可以指责它缺乏乐感 (但却仍然生动, 好听), 还能给予它什么非常不利的评论呢? 我是不太想得到了.

后记: 这篇东西断断续续地时而添加时而搁置了好几天, 今天在沉迷老总的热情询问下终于憋了出来 . 也正好在这里回应沉迷总的两个问题 (问得很实在, 感觉比我正文里那些形而上的有用很多):

和909比较, 394素质上是全面优势的, 对T1的控制更甚一筹, 但909本身清丽的色彩是394所不具备, 而其他耳放上也好像找不到的.

平衡口和单端口没比较出非常明显的差距, 可能平板耳机的细节表达方式对这个会更敏感一些, 但我没平板. 要说区别的话能在分离度和声场大小上听出来些许, 剩下的都挺好的. 要指出, 平衡和单端驱动的声场都非常规整, 用T1都听不出问题 (这基本就意味着不会有问题).

再者, 对线和避震还是有所反应的, 毕竟周边也是系统声音的一部分, 而394对系统声音的变化是很灵敏的.

最后, 自然也不存在动圈和平板哪个更适合的问题, 这机器功率充沛的同时控制力又好, 懂得如何使力, 再加上高低增益和阻抗匹配功能齐全, 可谓游刃有余.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