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巢作为智能快递柜的代表之一,自推出以来,在方便居民收取快递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其服务模式、费用收取以及与用户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以下是丰巢所面临的一些争议点:
1. "费用收取问题":丰巢在提供快递存放服务时,向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这引发了用户对于快递存放费用是否合理的质疑,尤其是在一些免费快递柜服务存在的情况下。
2. "服务模式争议":丰巢的智能快递柜模式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例如,快递员在投放快递时可能需要额外的时间寻找合适的快递柜,有时甚至导致快递延误。
3. "用户隐私问题":丰巢作为快递存放的场所,涉及到用户隐私的保护问题。用户对于快递柜是否能够确保个人信息安全存在担忧。
4. "过度依赖问题":丰巢的智能快递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用户对于快递柜的过度依赖,使得一些用户在快递柜出现故障或维护时,无法及时收取快递。
5. "公共资源使用问题":丰巢在公共资源上安装快递柜,可能会占用一定的公共空间,对于一些居民来说,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
针对这些问题,丰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优化费用收取":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反馈,合理调整费用标准,确保用户能够接受。
2. "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快递柜的投放效率,确保快递能够及时
相关内容:
出品|虎嗅大商业组
作者|房煜 虎嗅主笔
题图|东方IC
这是一场关于“5毛钱”的舆论风波,不是关于五毛党。
近日,丰巢借推广会员之名,强行收费一事仍旧在持续发酵。即每个月花5元成为付费会员,就可以长时间,而明德控股实际上是顺丰速运董事长王卫先生个人绝对控股的公司。可以理解为顺丰速运和丰巢是王卫先生的两个“孩子”,但实际上是两家人;第二,业内人士透露,顺丰小哥真正使用丰巢的比例不到10%,中通等各家快递都在用,所以可以说丰巢是快递业的服务平台。
但是从模式上看,丰巢的真正使用者又是快递小哥个人,丰巢和各家快递公司并没有企业与企业层面的共识与财务结算。这个模式就和美团不同了,美团是一头TO B,一头 TO C。
这个模式也有可以参照的,那就是滴滴公司的模式。严格来说,滴滴提高了司机的效率,出租车公司也是受益者,但是其实也是出租车司机个人付费,和公司无关。
但是,滴滴模式中,一方面是打车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大城市病的一部分,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问题。而且滴滴模式确实解决了一个海量数据下的信息匹配问题。另一方面,滴滴给出租车司机确实带来了业务的增量。这是滴滴司机愿意付费的原因。
但是在快递柜的场景就不一样了。快递柜并不是解决快递员接单的效率问题,这个问题是菜鸟在忙。快递柜也不能解决整个最后一公里的路由问题,它仅仅是解决最后一百米,下楼还是上楼的问题。这样一来,从互联网的角度看,它解决的不是大量信息撮合的问题,而仅仅是在订单确定场景确定的条件下,一个履约方式的问题。
从这点上说,如果快递柜发现消费者不好惹,反过来去压榨快递员,也是死路一条。
那么整个快递柜行业就没有活路了吗?
其实这个问题,笔者在《消费者更懒了,快递柜却跪了》一文指出过,丰巢快递柜生于2015年,这一年是即时配送刚刚崛起的时候,新零售还没有出生。其实快递柜最大的失误是没有看懂新零售的风口,没有做更多品类和场景的延伸。
如果仅仅是在已有的消费者和快递员这两端挣扎,说实话,搭上便车就没有人愿意下来。根据数据统计,快递柜的使用者其实有45%是90后和00后,这些人的消费观是什么,可以为喜欢的事情一掷千金,比如出国去旅游,但是却在一些生活开支上节衣缩食,斤斤计较。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90后的快递生活》报告显示,90后99%以上的包裹来自网购,他们爱买爱退,月均要收六个快递。与此同时,90后寄件中个人享受类产品多、生活类产品少,偏爱小哥上门退换货。
客观的说,快递柜对于很多注意个人隐私的人以及工作时间较长在家较短的人,还是提供了很大便利。但是这种便利带来的用户习惯,只能看作是一个流量入口和品牌认知的途径。除了提升管理效率外,这些人并不能作为收费盈利的来源。
一种思路是,按照羊毛出在猪身上的逻辑,既然已经有了如此高的曝光率和稳定的用户群,那么可以从广告营销方面入手、动动脑筋。
另一方面,就是趁快递公司始终没有打通电商这条经脉的历史机遇,直接跳过B2C电商,从即时配送需求强烈的餐饮和生鲜入手,对于柜体进行迭代升级,从目前竞争激烈但是履约效率正是行业痛点的即时配送入手,换个赛道杀出一片天。
现在的丰巢,已经有了物联网平台的雏形,真正缺乏的其实是服务的能力和产品,等服务能力跟上了,再谈会员不迟。
本文源自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