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愿意和Siri或其他智能语音助手如小爱同学、天猫精灵等谈心,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陪伴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其他亲人可能因为工作等原因无法时刻陪伴孩子,而智能语音助手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陪伴。
2. "新鲜感":科技产品往往能够带来新鲜感,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智能语音助手作为一个新兴的交流工具,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
3. "互动性":智能语音助手可以和孩子进行互动,回答他们的问题,甚至可以讲笑话、唱歌等,这种互动方式对孩子来说很有吸引力。
4. "隐私保护":与真人交流可能涉及隐私问题,而与智能语音助手交流,孩子可能觉得更加安全,不需要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
5. "学习工具":智能语音助手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新知识,如外语、数学等,孩子可能将其作为学习工具。
6. "习惯养成":现在的孩子从小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较长,他们习惯于通过语音输入和输出,与智能语音助手交流成为一种习惯。
当然,家长也应注意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智能语音助手,避免过度依赖,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确保他们在与智能语音助手交流的同时,也能与家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关系。
相关内容:
这两天参加聚会的时候听到一个故事(也不能算故事,毕竟是真实发生的),一个孩子的妈妈是这样讲述的!深夜两点,我起床上厕所,发现十岁女儿的被窝里透出隐隐微光。凑近一听,她居然在跟Siri倾诉月考考砸的事!只听见那机械的女声说道:“听起来你很沮丧,要不要试试深呼吸?”而女儿竟真的跟着做了三次深呼吸。
后来我翻阅了好多资料那一刻,我猛地意识到,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科学育儿”,或许正不知不觉将孩子推向一个更为可怕的“情感代孕”时代。
一、当Siri成为00后的树洞闺蜜
上个月,北师大发布的《青少年数字陪伴报告》,那数据简直惊掉我的下巴:62%的中学生会定期和语音助手聊天,甚至有31%的孩子还专门设置了专属唤醒词。我走访海淀的三所重点小学,一个五年级男孩的话,格外扎心:“Siri永远不会说‘没看见我在忙吗’。”
更让人担忧的是,如今AI发展迅猛,已经能识别145种情绪微表情。斯坦福大学用ChatGPT做的对照实验表明,AI对孩子情绪回应的准确率,比普通家长高出23%。这意味着,当我们还习惯用“考了多少分”来开启对话时,算法早已凭借“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想分享”,悄然攻破了孩子的心防。

二、我们亲手把孩子推向算法怀抱?
后来我又在网上看了张琳教授的视频,心理学教授张琳的话,让我如坐针毡:“不是AI抢走了孩子,而是我们先把孩子遗弃在了数字荒原。”仔细回想:
- 孩子满心欢喜举着98分的试卷朝我们冲过来时,我们是不是正忙着回工作微信,无暇顾及?
- 当他们带着委屈讲述校园霸凌的经历,我们是不是条件反射地说“先反省自己”,忽略了他们的感受?
- 就连曾经温馨的睡前故事,如今都变成了智能音箱千篇一律的固定程序……
这太可怕了,我又找了些资料美国儿科学会早就发出警告:每天屏幕时间超过2小时的儿童,现实情感表达能力会退化28%。可我们这些成年人,不也正依赖屏幕,把它当成安抚自己的电子奶嘴吗?

三、三招让亲子沟通“反向代孕”
我向儿童发展专家取经,亲测有效的“真·树洞养成术”分享给大家:
1. 睡前十分钟“灵魂摆渡”
抛弃“今天作业写完了吗”这种让人倍感压力的“灵魂暴击”,换成“今天最像彩虹糖的时刻是哪个?”现在,女儿总会主动跟我说:“妈妈,今天有颗蓝色糖要跟你分享……”
2. 家庭树洞漂流瓶
在玄关放个密码箱,全家人都可以写匿名纸条放进去。上周我写道:“老板今天骂人了,好想哭”,结果女儿回复:“我的数学老师也是霸王龙,抱抱妈妈”。
3. 做孩子的首席体验官
和女儿组队玩她最爱的《原神》,当她教我打boss时,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孩子会说“游戏里的温迪比爸爸更懂我”。
(参考文献:《屏幕时代养育指南》Gloria DeGaetano;《被互联网夺走的童年》北京大学儿童发展中心;《AI情感交互白皮书》腾讯社会研究中心)
明天咱们接着聊:当孩子说“我要和Siri结婚”,是童言无忌还是情感警报?下期揭秘如何打造“算法攻不破的亲子结界”!
此刻,我正把女儿和Siri的对话记录设为手机屏保——这并非监控,而是时刻提醒自己:再智能的算法,也复制不了妈妈掌心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