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走向副教授岗位被热议,反映出当前社会对于高层次青年人才晋升的关注。高层次青年人才晋升难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教育、科研、政策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策略:
1.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 改革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强化导师的指导责任,确保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上能够得到充分的培养。
2. "完善评价体系":
-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仅以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标准,还要考虑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 鼓励青年人才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通过实际项目锻炼提升其科研能力。
3. "政策支持":
- 政府应出台更多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政策,如提供科研启动资金、住房补贴等。
- 建立青年人才晋升绿色通道,对于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人才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4. "优化科研环境":
- 改善科研条件,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实验设备。
- 鼓励跨学科合作,打破学术壁垒,促进学术交流。
5. "提升学术交流平台":
-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让青年人才有更多机会接触国际前沿的学术动态。
- 举办各类学术会议和论坛,为青年人才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相关内容:
来源:湖南民生网
近日,湖南大学官网更新教师信息显示,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工学女博士李晟曼已经获聘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消息公布后,这位26岁便被聘为副教授的女博士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
记者简单搜索即可发现,近年来,关于年轻一代走向社会中流砥柱岗位的报道不断出现:2012年,时年22岁的中南大学学生刘路因攻克困扰国际数学界20多年的“西塔潘”猜想,被该校破格聘任为教授级研究员,成为当时我国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2019年,出生于1991年的女博士李琳,获任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每一次报道,都会引发网友对年轻一代的热议,大抵都是“这么年轻就能当教授?”“是否有学术造假?”等阴谋论话题不断扩散,背后折射出高层次青年人才晋升路上的难题。
30岁之前走向社会中坚岗位符合社会规律
记者通过检索发现,从已公布的与李晟曼相关的信息可以看出,她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除在科研方面曾获得过国家奖学金、知行奖学金等荣誉,当同龄人还在研究论文选题的时候,她就已经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
据早前媒体报道,李晟曼同学透露其在学业上十分刻苦,日常工作强度大到经常在实验室工作到半夜。李晟曼自己也曾形容自己的论文能登上Nature Materials有如“哪吒出世”,历经3年打磨才得以发表。
“这样的努力和经历,本身就已经甩出同龄人很远了,我们大部分博士生想要发表一篇SCI论文都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在中南大学在读博士生罗冉看来,李晟曼能在26岁获得副教授一职,应属实至名归。
罗冉介绍,社会对其热议也不排除她的经历确实打破了教授职称晋升的常规路径。“如果按照正常程序进行的话,一个博士毕业后进入大学工作一般是要先担任助教或者讲师三五年时间,期间还要不断做出论文和课题项目等,然后才有资格评聘副教授。”罗冉说,当很多还在常规程序里不断奋笔疾书写论文、备课的博士看到26岁的博士生直接聘任为副教授,打破了他们心中青年人才晋升的正常程序,难免引发热议。
而早前,人社部便已经公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完善高校教师的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不简单把论文、专利、承担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等作为限制性条件;不得将人才荣誉性称号作为职称评定的限制性条件,职称申报材料不得设置填写人才“帽子”称号栏目,取消入选人才计划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的做法……
“国家早就出台了方案,要为高层次青年人才设置重点人才‘绿色通道’,在严把程序的前提下,可制定较为灵活的评价标准,畅通人才发展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等。” 罗冉说,在国家政策的引领面前,30岁之前走向社会中坚岗位完全符合社会用人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高层次青年人才晋升路上,不应该有论资排辈的老观念作为“拦路虎”。
事件热议背后是高层次青年人才缺乏的人才培养现状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看来,社会上对“90后”副教授事件引发的媒体报道和网友热议,恰恰说明这些高层次青年人才群体还太少,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优秀年轻学者的重视和擢升。
近年来,不仅是高校领域,在社会各行各业,高层次青年人才缺乏都成为不可否认的现状。各省人社部门每年都在发布人才紧缺的信号。
江苏此前发布青年人才培养聚集行动,要求建设一支以35岁以下为主体,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队伍,并要求一流科研学术平台至少有一位青年学术带头人、一批青年学术骨干、一群青年学术后备。
青海则发布紧缺人才需求目录,表示亟需素质全面的拔尖型人才和掌握前沿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并明确表示注重选拔青年人才,要求省内大多数单位对职称不作限制性要求。
河南郑州发布的2019—2020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指导目录显示,郑州着重吸引青年人才来郑,并发放青年人才补贴资金3.13亿元,持续为急需紧缺青年人才开通的“绿色通道”……
“青年人才的缺乏与社会人才发展环境确实不无关系。”国内某师范大学讲师熊阳分析,高校、国企等机构中的青年人才经常会受到资历不够老、是否有海外经历等固定考核标准限制。以其自身为例,熊阳从华中师范大学硕博连读毕业后,直接进入其现在所供职的大学任教,如今他面对要评副教授职称,却受到并无海外经历等条件的限制,不得已他只能通过访学的形式申请去俄罗斯修完为期半年的课程,才能拿到评审资格。
“海外资历可能在一定社会时期适应高层次青年人才选拔的需要,但现在我国各方面的实力逐渐强大,很多留洋的青年人才并不一定比国内培养出来的青年人才优秀。人才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从而导致优秀青年人才紧缺,这值得深入探讨。” 熊阳说。
打破高层次青年人才“晋升难”困局还需多方努力
“如何打破高层次青年人才‘晋升难’困局,让才华成为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这还需要多方努力。”国内某新闻单位副主编吴易涛说,作为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的时候要把握好舆论导向:着重以青年人才的能力、学术造诣等方面作为宣传亮点,而不是以年龄作为标题党,将社会大众的聚焦点迁移到人才的年纪上去。“媒体在报道时就强调其26岁,而不对其背后的学术成果以及国家出台青年人才培养政策进行报道,这无疑在导向上就犯了将受众往‘青年人才晋升看年纪不看能力’的方向上靠了。” 吴易涛坦言。
在高校从业者看来,打破这一困局,高校等用人机构也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在李晟曼这一事件中,湖南大学通过正常的程序为高层次青年人才大开‘绿色通道’,从而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高校主动在践行不唯年纪、不唯资历的用人导向上所做的努力和尝试。这样的尝试值得其他高校借鉴,用人机构作为践行国家用人政策的主体之一,应该不断去实践人才培养和使用方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熊阳分析。
罗冉则提出建议,要打破该困局,还需博士等人群自身打破偏见。“作为博士生群体,在读博和之后就业的过程中,大家本身就会有一些较量和比拼:谁先毕业?谁又延迟毕业了?谁在更好的高校任教?谁又签了不好的工作?这些话题都是我们日常交流的内容。但是,要承认同龄博士生的优秀,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要去学习优秀的对象,而不是以阴谋论去评价,这是每一个博士的素养所在。” 罗冉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