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电”共享充电宝被投诉,消费者频繁遭遇“价格刺客”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一、问题分析
1. 价格不透明: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充电宝时,往往无法提前了解价格,容易产生价格欺诈的嫌疑。
2. 收费标准不合理:部分共享充电宝品牌在充电时长、充电功率等方面设定较高的收费标准,导致消费者产生不满。
3. 缺乏监管: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监管标准,导致一些品牌在价格、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不规范行为。
二、建议
1. 加强行业监管: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监管,制定统一的价格标准和服务规范,确保消费者权益。
2. 提高价格透明度:共享充电宝品牌应提前告知消费者收费标准,让消费者在使用前了解价格,避免产生纠纷。
3. 优化收费策略:品牌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充电宝成本,合理制定收费标准,避免过度盈利。
4. 提高服务质量:共享充电宝品牌应注重提高充电宝的充电速度、稳定性等方面,提升用户体验。
5. 建立投诉渠道:鼓励消费者积极投诉不合理收费和服务问题,品牌应及时处理,维护消费者权益。
总之,针对“小电”共享充电宝被投诉,消费者频繁遭遇“价格刺客”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加强行业监管,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
相关内容:
近日,有媒体报道,广东一女子发布视频吐槽,借了一个“来电”的共享充电宝,归还时,跑了50多公里,都没能找到一个有空余插槽的机器。一怒之下,砸了充电宝。此事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女子“怒砸”充电宝的行为稍显不理智,但很多有过类似经历的网友都表示出同情和理解。
事件中,女子跑了50多公里都没能归还充电宝,同时充电宝一直处于计费状态,如果不能按期归还,还要扣除199元的押金。女子随后尝试联系人工客服,但客服电话无人回应。线下无法归还,线上又联系不上,最终导致该女子情绪崩溃。
近年来,共享充电宝业态发展迅猛,行业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
今年以来,《中国消费者》投诉平台也收到多位消费者投诉,表示在使用“小电”共享充电宝过程中,明明已经按指示归还了充电宝,几天后却被扣费99元。
消费者刘妍(化名)投诉称,此前,她和朋友晚上一起出去玩时,俩人的手机都没电了,就分别借了“小电”的共享充电宝充电,大约充电十几分钟后,各自按照充电宝机器的指示归还了。4天后,刘妍一大早醒来却发现被扣了99元。
“我记得当时插入充电桩时格子灯有亮起,微信一直没有提示归还成功,想的是信息延迟,就以为归还成功了,当天因为着急送朋友回家就走了,哪成想一直都是在计费的状态。”刘妍感觉很冤枉,明明早就归还了,却稀里糊涂地被扣了99元,于是和之前那位朋友抱怨这件事,结果朋友表示自己也被扣了99元。
“一个人可能是意外,两个人同时都遇到这种情况,我觉得这事情就很蹊跷。”刘妍随后联系“小电”的小程序客服退费,客服表示需要提供将充电宝退还进去的照片或者视频作为证据。
“谁借个充电宝还想着拍照呀,这不是故意难为人吗?!”刘妍对此表示不解,同时也告知客服无法提供照片或视频。这时,客服表示可以理解刘妍着急的心情,提出可以退还50元。“我当然不同意了,可是接下来不管我说什么,客服那边就一直重复这句话。”
“明明是他们公司的问题,却要消费者提供证据,提供不了就要自己承担损失,凭什么呀?”刘妍表示。
刘妍和朋友的遭遇并非个例。《中国消费者》杂志记者随后在网上搜索关键词“小电充电宝扣费99元”,发现几乎每个平台都有很多人表示自己被“小电”坑了,甚至有消费者怀疑商家是故意利用信号故障强制扣除消费者押金。
近期,广东省消委会开展消费体察时发现,在消费者使用共享充电宝的过程中,借还面临诸多困难、计费标准方式不合理、质量性能和管理维护问题突出、使用和客服体验不佳等乱象频现。
对此,广东省消委会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在鼓励行业创新发展的同时,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建立健全服务规范。
01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落实监督责任,实施有效监督。
02
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推动出台共享充电宝产品质量标准,明确共享产品质量要求,解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产品使用性能不佳、使用效果不理想等质量问题。
03
强化服务规范。针对共享充电宝租借条款、服务方式、收费不规范情况较为普遍,可针对性出台服务规范,明确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服务约定,提升行业服务水准。
04
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对消费过程出现的默认勾选服务、弹窗广告过多、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等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加强监管监督,督促纠正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