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提升农网线路 赋能农业电气化——南京电力服务春耕生产见闻
正文:
随着春天的脚步渐近,南京的田野上已经热闹起来,春耕生产的序幕正式拉开。在这片繁忙的土地上,电力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南京电力公司积极提升农网线路,助力农业电气化,为春耕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支持。
一、升级改造,提升农网供电能力
为了满足春耕期间农业生产对电力的需求,南京电力公司对农网线路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通过更换老旧设备、增加供电容量、优化线路布局等措施,显著提升了农网的供电能力和可靠性。
在南京市江宁区的某农业生产基地,电力工人正在紧张地进行线路改造。他们更换了老旧的配电箱,安装了智能电表,并对线路进行了加固。改造后的线路不仅供电更加稳定,而且能够满足基地春耕期间的用电高峰需求。
二、科技赋能,推动农业电气化
南京电力公司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电气化发展。通过推广高效节能的农业机械设备,利用电力进行农田灌溉、农产品加工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南京市六合区的某个现代化农业园区,电力公司协助园区建设了智能灌溉系统。这套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自动调节灌溉水量,既节约了水资源,又保证了作物的生长需求。此外,园区内还安装
相关内容:
新华社南京3月24日电 题:提升农网线路 赋能农业电气化——南京电力服务春耕生产见闻
新华社记者沈汝发
3月23日,国网南京市江北新区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来到南京市浦口区汤泉农场开展10千伏汤农线导线架设工作。线路改造后,将取代原来已使用30多年的老旧线路,为春耕生产提供充分的电力保障。
“整个场区一共种植4000亩稻麦,目前正处于施肥、防治病虫害的关键阶段。”汤泉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樊丛丛说,农场共有5个电力排灌站和30个二级泵站,保障耕地用水。
同时,汤泉农场给插秧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安装了高精度定位系统、行进速度控制器等装置,改良成新型无人农机,实现水稻和小麦“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无人化自主作业。
江北新区电力部门根据汤泉农场的用电需求,组织建设、运维等部门对原有线路进行改造。现场施工负责人钱程亮说,目前已架设40多根电线杆,线路长约2公里,这不仅降低了农场的用电成本,而且大大提高春耕生产用电的安全性。
这是南京电力部门服务春耕生产的一个缩影。南京众鑫丽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电力部门赋能下,实现了电气化育秧。“传统的育秧是人工泡种、堆码、自然发热、出苗。”合作社理事长邵名文告诉记者,现在通过工厂育秧流水线、恒温库进行育秧,“出苗齐、苗壮实”。
据邵名文介绍,在恒温库里,要通过热泵加热,保持温度稳定在20摄氏度以上,产能达到400万盘秧苗,可供2万亩稻田使用。
国网南京市江北新区供电公司永宁供电所相关负责人邹来鲁说,供电部门主动上门对接,现场制定用电方案,缩短送电时长,架设了一条400伏的专线,保障育秧工厂及时投产。
在高淳区东坝街道,陈福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在用无人机为小麦施肥。一块电池差不多可以使用七八分钟,工作人员不停更换充电,保障施肥作业不停歇。“现在施肥、打药、除草、播种等都大量依靠无人机。”合作社负责人陈蓉说,国家电网江苏电力(南京高淳)共产党员服务队提供了充分的电力保障,让合作社安心开展春耕生产。
在高淳区固城街道,国网南京市高淳供电公司固城供电所的工作人员来到青蓝农场进行电力设施隐患排查。“农灌线路可能会出现跳闸、线头裸露、漏电保护器损坏等问题,要经常排查。”固城供电所运维班班长谢大春说。
3月以来,春耕春灌全面铺开,农村用电需求激增。据国网南京市供电公司介绍,公司全面做好春耕期间供电服务。截至目前,春耕平均接电时长压缩30%;巡查春耕春灌线路912条,春耕春灌配变台区593台,出动抢修车辆123车次;检查排除用电安全隐患117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