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默认字体选择黑体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兼容性":黑体字作为标准字体,具有较好的兼容性,能够确保在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手机上显示效果一致。
2. "可读性":黑体字结构简单、线条粗细一致,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阅读起来比较清晰,尤其是对于屏幕尺寸有限的小屏幕手机来说,黑体字有助于提高阅读体验。
3. "简洁性":黑体字的设计简洁大方,不花哨,符合现代审美,且在视觉上给人以稳重、正式的感觉。
4. "成本考虑":黑体字的设计相对简单,对手机系统的字体渲染要求不高,可以降低手机系统的开发成本。
5. "文化因素":在中国,黑体字是较为传统和正式的字体,被广泛用于公文、书籍等正式场合,因此,在手机等日常用品上使用黑体字,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体现。
6. "标准化":在手机操作系统开发时,为了统一标准,通常会选择一种常见的字体作为默认字体,黑体因其普遍性而成为首选。
综上所述,手机默认字体选择黑体,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
相关内容:

当我们拿起手机,无论是浏览新闻、阅读文章还是查看信息,映入眼帘的总是黑体字。
无论是苹果手机的默认字体“苹方”,还是小米手机的系统字体MiSans和华为的HarmonyOS Sans,都是基于黑体改造而来。

苹果、小米与华为手机使用的默认字体都是黑体或由黑体改造而来的
为何在众多字体中,总是选择黑体作为默认的显示字体,而不采用宋体、楷体,甚至花体?
和宋体、楷体等字体的最大区别,在于黑体是无衬线体(sans-serif),也就是没有“字脚”

有衬线与无衬线的字体的区分在于有无“字脚”
学过书法的朋友可能知道,写撇、横这些笔画时,要“顿”一下,也就是前后粗细不一,看起来才更有美感。宋体、楷体等衬线字体就是通过在点、撇、捺、钩等加上始末的装饰,来强调笔画走势和连续性。
无衬线字体的笔画开头和结尾没有任何装饰,因此看起来干净利落。
于是,黑体最早被用来作为印刷字体,例如经常能看到的“禁止通行”,这种没有多余字体装饰的文字,给人强烈的规整、严肃效果。

相比于花体等,黑体表示的“禁止通行”更具警示意义
进入移动通信时代,受限于屏幕显示技术,黑体成为了当时屏幕显示的主流选择。
这是因为早期的手机,屏幕不大、清晰度不高,很容易看出像素格,所以也无法显示出多余的笔画。
可以用作图软件测试一下:分别用黑体和楷体,在低像素网格中打上同样一个字,可以发现左边黑体的笔画清晰可见,而右边楷体的笔画已经比较浑浊,尤其是“勺”字的点,已经一片模糊。

从“的”字的对比可以看出,在相同的低像素情况下,黑体的笔画更加清晰
中文字笔画的复杂性,决定了屏幕需要更多的像素。例如在16X16的小像素网格中,黑体就可以得到完整展现。而更为复杂的衬线字体(如宋体)则需要更高的像素网格(至少24X24像素)才能完整呈现独特的形态特征。一个英文字母只需要5X7像素。
以经典的早期手机诺基亚6610为例,其屏幕像素分辨率只有128X128。按照上述提到的字体呈现网格要求,如果采用黑体字,那么一屏可以显示64个中文字,但如果采用宋体字,则只能呈现25个。
如今的屏幕像素密度可以超过300PPI(每英寸,约 2.54厘米300像素),看起来已经和普通打印效果几乎一致。显示精度不再是问题,意味着中文屏显字体的设计可以从技术的限制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多的设计可能性。
以安卓手机为例,你可以选择可爱的幼圆,或者写意的草书,来彰显你独特的个性。
但为什么如今的手机,默认字体的还是看起来“死板”的黑体呢?
衬线字体复杂的结构和笔划,让花体字等异形字体“看得清”不意味着“容易读”。

在具体的屏幕阅读字体实验中,未经设计训练的人普遍认为,衬线字体中较细的笔画在屏幕上显得较为模糊,不够清晰 / 图虫创意
例如吃瓜的时候,你要是看的是花体字的聊天记录,会感觉“糊眼睛”“看得累”。但倘若是默认黑体的聊天记录,即便是几十页的pdf,也能轻松秒吃瓜。这是因为从屏幕实际阅读体验来说,无衬线字体更易于阅读。
2016年,来自土耳其的研究者通过眼动追踪,对比了在屏幕上阅读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的情况。
参与者被要求在两篇用不同字体显示的不同的文本中,找出拼写错误的单词。研究结果显示,阅读衬线字体时,比阅读无衬线字体时,更容易发现拼写错误的单词。同时,阅读衬线字体花费的时间,比阅读无衬线字体的时间更多。
对于年长爸妈更是如此。
一项2022年的屏幕阅读测试发现,在7款字体中,37名60-69周岁的老年被试者阅读微软雅黑字体阅读时长最短,平均仅需24.74秒。相比之下,阅读屏显雅宋(一款专为屏幕显示设计的宋体字体)的平均时长约为28.88秒,而阅读楷体则达到了32.33秒。

该研究同时发现,老年人更习惯于手机上的无衬线字体。在易读性主观评价中,微软雅黑字体的舒适度评价最高,被认为是最不易让人感到疲劳的字体 / 图虫创意
另外,默认字体选择黑体,也是一种“省事”。
市面上可供选择的中文字体相较西文字体而言,少得可怜。以开放版权的谷歌字体库为例,拉丁字体有1459款,而中文字体仅有13款。
这背后是中文字体设计工作的繁杂。
手机字体一般有27533个汉字,如果要设计一款新字体,则需要针对每一个汉字的每一个笔画都重新进行排版调试:笔划有多粗、斜度要多少、笔划间的空隙有多少……这背后势必代表着大量的人力成本。
做字库,需要先手绘出想设计的样式,然后传到电脑上变成数字化的矢量图,再基于设计出的两三百个“模板字”中提炼出基本笔画、偏旁部首,进行细致的归纳总结和调整。最后近1万个常用中文字放入软件里进行编码,才算做成了一个字库。
一个字的设计大概需要半个小时,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字库,至少需要1年。这还不算当中来回调试的时间。

1970-1980年代,设计师们通过手绘特定汉字的位图草稿来进行汉字的数字化,经过多次修改 /
国内某字体设计机构曾介绍,开发一款字体的成本要几十万,有的复杂的甚至要上百万。
即使如此,现在的手机厂商们也会基于黑体进行特殊化定制,演变出样式不一的黑体变式家族。
像我们之前提到的小米,第一代手机于2011年上市,2016年才推出定制化字体小米兰亭,2023年又推出支持600多种语言的MiSans Global。
而苹果手机在2015年iOS9上线时,发布自行研发的“苹方”字体。
因为这样除了可以彰显自己品牌的独特概念,还能让用户在使用不同语言、不同产品,包括平板电脑、手表时,整个生态系统的界面显示统一且易读。
现在你的手机字体,基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调整字体的粗细、大小和间距。回归这些字体的创作历史,黑体仍是它们的设计基础。
撰文 / 痛痛啾 图片编辑 / 三 二
内容编辑 / 米 六 审核编辑 / 豌豆糕




无论是苹果手机的默认字体“苹方”,还是小米手机的系统字体MiSans和华为的HarmonyOS Sans,都是基于黑体改造而来。

和宋体、楷体等字体的最大区别,在于黑体是无衬线体(sans-serif),也就是没有“字脚”

无衬线字体的笔画开头和结尾没有任何装饰,因此看起来干净利落。
于是,黑体最早被用来作为印刷字体,例如经常能看到的“禁止通行”,这种没有多余字体装饰的文字,给人强烈的规整、严肃效果。

这是因为早期的手机,屏幕不大、清晰度不高,很容易看出像素格,所以也无法显示出多余的笔画。
可以用作图软件测试一下:分别用黑体和楷体,在低像素网格中打上同样一个字,可以发现左边黑体的笔画清晰可见,而右边楷体的笔画已经比较浑浊,尤其是“勺”字的点,已经一片模糊。

以经典的早期手机诺基亚6610为例,其屏幕像素分辨率只有128X128。按照上述提到的字体呈现网格要求,如果采用黑体字,那么一屏可以显示64个中文字,但如果采用宋体字,则只能呈现25个。
如今的屏幕像素密度可以超过300PPI(每英寸,约 2.54厘米300像素),看起来已经和普通打印效果几乎一致。显示精度不再是问题,意味着中文屏显字体的设计可以从技术的限制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多的设计可能性。
以安卓手机为例,你可以选择可爱的幼圆,或者写意的草书,来彰显你独特的个性。
但为什么如今的手机,默认字体的还是看起来“死板”的黑体呢?
衬线字体复杂的结构和笔划,让花体字等异形字体“看得清”不意味着“容易读”。

2016年,来自土耳其的研究者通过眼动追踪,对比了在屏幕上阅读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的情况。
参与者被要求在两篇用不同字体显示的不同的文本中,找出拼写错误的单词。研究结果显示,阅读衬线字体时,比阅读无衬线字体时,更容易发现拼写错误的单词。同时,阅读衬线字体花费的时间,比阅读无衬线字体的时间更多。
对于年长爸妈更是如此。
一项2022年的屏幕阅读测试发现,在7款字体中,37名60-69周岁的老年被试者阅读微软雅黑字体阅读时长最短,平均仅需24.74秒。相比之下,阅读屏显雅宋(一款专为屏幕显示设计的宋体字体)的平均时长约为28.88秒,而阅读楷体则达到了32.33秒。

市面上可供选择的中文字体相较西文字体而言,少得可怜。以开放版权的谷歌字体库为例,拉丁字体有1459款,而中文字体仅有13款。
这背后是中文字体设计工作的繁杂。
手机字体一般有27533个汉字,如果要设计一款新字体,则需要针对每一个汉字的每一个笔画都重新进行排版调试:笔划有多粗、斜度要多少、笔划间的空隙有多少……这背后势必代表着大量的人力成本。
做字库,需要先手绘出想设计的样式,然后传到电脑上变成数字化的矢量图,再基于设计出的两三百个“模板字”中提炼出基本笔画、偏旁部首,进行细致的归纳总结和调整。最后近1万个常用中文字放入软件里进行编码,才算做成了一个字库。
一个字的设计大概需要半个小时,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字库,至少需要1年。这还不算当中来回调试的时间。

即使如此,现在的手机厂商们也会基于黑体进行特殊化定制,演变出样式不一的黑体变式家族。
像我们之前提到的小米,第一代手机于2011年上市,2016年才推出定制化字体小米兰亭,2023年又推出支持600多种语言的MiSans Global。
而苹果手机在2015年iOS9上线时,发布自行研发的“苹方”字体。
因为这样除了可以彰显自己品牌的独特概念,还能让用户在使用不同语言、不同产品,包括平板电脑、手表时,整个生态系统的界面显示统一且易读。
现在你的手机字体,基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调整字体的粗细、大小和间距。回归这些字体的创作历史,黑体仍是它们的设计基础。
内容编辑 / 米 六 审核编辑 / 豌豆糕



微信编辑 | 赵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