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的古老角龙(如霸王龙和原角龙)换牙的过程与现生动物类似,但具体的细节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基于现有知识推测的侏罗纪角龙换牙的过程:
1. "牙齿生长周期":角龙的牙齿与许多其他动物一样,是不断生长的。在牙齿的生长过程中,牙齿的根部被不断吸收,从而让牙齿可以继续生长。
2. "牙齿替换":当角龙的牙齿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它们会开始磨损。磨损的牙齿会被新的牙齿所替代。这个过程在角龙的一生中会不断重复。
3. "牙齿替换顺序":角龙的牙齿替换并不是同时进行的。通常,最前面的牙齿先开始替换,然后是后面的牙齿。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
4. "牙齿替换机制":在牙齿替换过程中,新的牙齿会在旧牙齿的下方生长。当新牙齿长到足够大时,旧牙齿就会脱落。这种牙齿替换方式与现生哺乳动物的牙齿替换类似。
5. "牙齿替换频率":角龙的牙齿替换频率可能比现生动物要高。这是因为它们的牙齿需要承受较大的咀嚼压力,以适应其强大的咬合力。
6. "牙齿生长速度":角龙的牙齿生长速度可能受到遗传、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例如,饮食中富含钙和磷的食物可能有助于牙齿的生长。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关于侏罗纪角龙
相关内容:
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一生只换一次牙。亿万年前,恐龙又是如何换牙的?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地球科学学院韩凤禄副教授研究团队联合中外科研人员,研究了早期角龙的牙齿形态和替换特征,揭秘了早期角龙的换牙方式。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在国际生物学期刊《电子生命》在线发表。
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三角龙,因造型奇特而闻名,其口中牙齿数量最多可达800多颗。它们的牙齿终生都在替换,并且有着很快的替换速率,换一次牙仅需3个月左右。然而三角龙的祖先类群却缺乏这种复杂的牙齿系统。

早期角龙(左)和三角龙(右)复原图及下颌牙齿形态对比图。(受访者供图)
韩凤禄告诉记者,为了研究早期角龙的牙齿替换,研究人员对3种主要生活在侏罗纪的早期角龙的头骨及牙齿进行了显微CT扫描,通过重建牙齿的3D模型,观察功能齿和替换齿的发育情况。

早期角龙类当氏隐龙的头骨、牙齿透视和上颌齿重建图。(受访者供图)
研究人员发现早期角龙具有和三角龙截然不同的牙齿特征:早期角龙有着极少的替换齿数量,说明早期角龙比晚期出现的三角龙的换牙频率慢很多。早期角龙新牙生长的位置也不同于三角龙,三角龙的新牙从旧牙的底部长出,而早期角龙的新牙从旧牙的内侧长出。
为什么早期角龙和三角龙的牙齿系统差异如此之大?韩凤禄认为,早期角龙体型较小,如当氏隐龙体长仅1.2米左右,而三角龙体长达到9米左右,体型增大导致三角龙对食物的需求变大,对牙齿有着更高的要求。
“三角龙的牙齿形态复杂,使得它们能够在口腔内对食物充分咀嚼,而早期角龙的牙齿形态简单,可能只有简单的切割植物的功能,功能的差异也导致了两者牙齿系统的差异。”韩凤禄补充解释,在当氏隐龙和另一种早期角龙鹦鹉嘴龙中还发现了胃石,这说明它们很可能像现代鸟类一样吞咽小石子进入胃中辅助消化,使得牙齿承担的压力更小,牙齿的磨损更慢。
记者:李伟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