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祖先的起源地是非洲。根据现代人类起源的研究,大约在20万年前,现代人类(智人)起源于非洲。这一结论是基于化石记录、遗传学研究和考古学证据得出的。
至于用两颗牙齿来辨别祖先来自非洲还是亚洲,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牙齿的形态和结构可以提供一些关于个体遗传背景的信息,但它们不足以确定祖先的起源地。人类祖先的迁徙历史非常复杂,且涉及到多个迁徙路线和混合。要确定祖先的起源地,通常需要综合分析多个基因标记和化石证据。
如果是在考古学或法医学的背景下,牙齿的某些特征(如牙釉质的厚度、牙齿的磨损模式等)可能会提供一些关于个体生活环境的线索,但这些信息并不能直接用来确定祖先的起源地。
相关内容:
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在亚洲本土进化,还是来自非洲?那就伸伸舌头舔舔自己的切齿。
第1颗牙齿
大多数现代中国人都有铲形齿。这是一种牙齿形态特征,其舌面呈铲形,边缘有脊状隆起。最早在1965年,由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在云南元谋县发现,经测定距今170万年,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

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铲形门齿
随后的考古发现,如周口店北京人(70万年前)、桐梓人(20万年前)、许家窑人(10万年前),多次发现这一特征。可以作为黄种人的标志之一。根据研究显示,这种特征在东亚、东北亚、中亚人群、匈牙利人、美洲原住民和北美的因纽特人及阿留申人中较为常见。而在欧洲和非洲群体中,除尼安德特人外,铲形齿则不常见。
关于现代人起源有一种说法,认为来自非洲的“矮黑人”距今约6万年前经南方进入东亚,完全或大部分取代原住民,形成了现代的中国人。
但是,根据中国考古发现,在距今10万-1万年的时间轴上,东亚各地考古学遗址保持延续,从未出现过文化断层,而且是与非洲同时期(细石叶/细石器)完全不同的石器模式。
聚焦华南地区,距今81500-74800年的重庆井水湾遗址,距今68000-40000年的广西通天岩遗址,距今40000-30000年的广西南山洞遗址、距今39300-37400年的四川资阳人B地点遗址、距今37000-7000年的广西白莲洞遗址、距今35600-24760年的广西宝积岩遗址、距今24450-21550年重庆铜梁遗址、距今18220±550年的贵州马鞍山遗址、距今17140±260年的广东朱屋岩遗址、距今14550-9965年的云南张口洞遗址……等等,所有华南地区10万-1万年间的古遗址无一例外全部都延续了第1模式的石片石器和砾石石器工业,文化从未断层,生命也从未断层。
从非洲抵达东亚南部要经过南亚,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不仅将东亚与南亚隔离成两处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而且设置了两道“关卡”。一道在印度西北部,除了连绵不绝的群山,还有塔尔沙漠,在干冷阶段这里是封闭的;只有在较为暖湿的阶段,才会形成河流湖泊,打开与非洲、西亚、阿拉伯半岛交流的通道。另一道关卡在缅甸西侧边界,若开山脉阻挡了从南亚往东亚、东南亚的去路。
南亚印度发现最早的猿人痕迹,年代在距今170万-107万年,位于印度东南部Kortallaiyar河谷的Attirampakkam遗址(第8-6层),文化显示来自非洲的早期阿舍利石器。此后,距今38.5万-17.2万年的Attirampakkam遗址(第5-1层)、距今25万—20万年左右的Hathaora遗址、距今9.6万— 7.7万年的Katoati遗址、距今7.7万-3.4万年左右的Jwalapuram遗址群、距今8万—4万年的Dhaba遗址,都以石片石器和阿舍利石器为主。

南亚印度及中国西南的考古学遗址分布图
直到距今3.5万-1.1万年的Jwalapuram遗址群一处洞穴遗址,才出现现代人标志性的几何形细石器。与此同时,距今约4.2万年前起源于云南缅甸边境的“和平文化”,选择向东南亚方向扩散,在西侧的南亚未见踪迹。这些也说明4万年前,“现代人”未曾从非洲走到东亚(南部)。
“矮黑人”是谁?
“矮黑人”可能是非洲起源说的一个线索。非洲刚果雨林中生活的俾格米人与南亚、东南亚的尼格利陀人以及部分东亚人的确颇有几分相似。

非洲俾格米人与东南亚尼格利陀人对比图
东南亚,地处热带和亚热带,自然环境优越,也是最早出现原始人类的地区。从距今一百万年至三、四十万年的爪哇猿人,到距今约十万年介于猿人与现代人之间的爪哇梭罗人,再到距今约一万二千年的近现代人-瓦贾克人,一脉相承。西方学者相对成熟的看法是,尼格利陀人和澳大利亚人(原始)都是“爪哇更新世末期瓦贾克人的子孙”,归属为“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
有研究表明,尼格利陀人与非洲俾格米人在遗传学上并非近缘关系。这可以直接否定东亚现代人的非洲起源说。
上古时期,尼格利陀人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各地直到印度大陆,在大约30000-25000年前迁移到亚洲东部沿海的台湾、日本等一大片区域,在高山族的南岛人部落出现以前很久就居住在台湾岛上。所以,抵达东亚的”矮黑人“实际上来自东南亚。

3万年间台湾岛与中国大陆之间的陆桥变化
百万年来,华南地区与东南亚之间也一直保持交流,可以从考古学遗址中观察到多次迁徙。特别是,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三次大的民族移动,大体有属于蒙古利亚种(黄种人)的三大语系的民族来到东南亚,形成今天东南亚的民族体系。目前,虽然没有严格的证据表明,“爪哇猿人-梭罗人-瓦贾克人-尼格利陀人”与东亚本土“北京人-许家窑人-现代人”的遗传学关系,但东南亚的石器文化与华南地区一直保持相似相近。另有资料显示,尼格利陀人也拥有铲形齿。
第2颗牙齿
真正起源于非洲的人种也拥有自己的牙齿特征:卡氏尖。这是一种齿带-原尖脊和齿冠舌侧横行沟及屋檐状结构。卡氏尖通常出现在黑猩猩和非洲早期人类中,在中国古猿人和欧洲古猿人中都具有一定出现率。根据研究数据,卡氏尖在现代中国人群中出现率偏低(21.4%),而在现代欧洲与非洲人群中出现率偏高(83.7%)。卡氏尖一直被认为是白种人的标志性特征。

数据来自《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中出现及其演化意义》
既然黄种人拥有自己的标志性特征——铲形齿,白种人拥有自己的标志性特征——卡氏尖,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这个世界并非是非黄即白的!尼安德特人就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例外。
在欧洲、西亚、东亚都被广泛发现,全人类(除非洲)都遗传其1-4%基因的尼安德特人,不仅被检测出有较高出现率的卡氏尖,而且据相关研究,铲形齿的出现率也高达90%以上,属于”最地道“的铲形门齿。
尼安德特人到底来自哪里?虽然同样会制造工具,有语言能力和原始宗教信仰,西方人类学家否认其是智人的一个分支。
根据西方人类演进路线,南方古猿非洲种进化成为“能人-直立人-智人”。在这条进化路线上,南方古猿非洲种也称纤细种,具有突出的鼻子、相对较小的臼齿、颧骨缩回、长腿等特征,具备直立行走的能力、可能已经会跑;智人身体结构相对纤细,高圆颅骨、扁面窄鼻,长腿短臂,四肢比例更适合长途行走和奔跑,与南方古猿非洲种基本保持一致。
尼安德特人身材较为粗壮,脸部较大,眉骨突出,鼻子大而宽,四肢粗短。虽然尼安德特人的外形外貌特征与“南方古猿非洲种-智人”这一路线截然不同,但,却恰巧与东亚的演进路线上的禄丰古猿(约800万年前)——湖北建始人(约200万年前)和南方古猿粗壮种更为相近。

尼安德特人画像(来自百度图片)
有没有一种可能,尼安德特人是最早的非亚猿人的混血后代呢?
毕竟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和非洲起源说后,对于人类演进的研究一直先入为主,完全都围绕人类“走出非洲”展开,完全忽视了人类”走出亚洲“对世界造成的影响。
期待更多的考古发现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