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平台之一,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提供稳定、高效、安全的通信服务。将连接进行到底,体现了微信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加强社交连接,推动信息流通的决心。以下是一些微信连接的方面:
1. "社交连接":微信支持用户添加好友、建立群聊,实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实时沟通。
2. "支付连接":微信支付方便快捷,用户可以通过微信进行转账、缴费、购物等,连接线上线下服务。
3. "信息连接":公众号、朋友圈等功能让用户获取各类资讯,连接世界各地的信息。
4. "生活连接":微信提供小程序、城市服务等,方便用户生活,连接各类服务。
5. "企业连接":微信企业微信等工具助力企业内部沟通,连接员工与客户。
6. "安全连接":微信不断加强安全防护,保障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总之,微信将连接进行到底,旨在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全面的社交和生活服务,促进信息流通,构建和谐的社会网络。
相关内容:

如果你和雷科技一样,关注智能生活与前沿科技,你应该察觉到在智能硬件方兴未艾、炒得火热的近几年里,天天都充斥着大公司涉足智能硬件行业的消息,小创业者的新闻也是络绎不绝,互联网巨头中唯独腾讯一家,默默无闻,是冷眼旁观还是不思进取?
日前,微信官方宣布,微信公众平台新增「设备功能」,给予公众号「绑定设备和传输设备数据」的能力,「让您的设备与亿万微信用户相连接。」
听闻此讯,容我再次挖出那个值得鞭挞的不恰当比喻:无声狗,咬死人。
百度乐此不疲接连推出Baidu Inside、Dulife智能硬件平台,阿里也饶有兴致与庆科推出MICO智能硬件操作系统,可惜皆雷声大雨点小,如今腾讯采取行动,正式介入智能硬件领域,并祭出最终兵器「微信」,把「连接」进行到底,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后果有多可怕?
为什么说这次是「正式」介入?
7月初,微信联手iHealth、咕咚、乐心和华为荣耀推出四款接入微信公众平台的手环类智能硬件产品,用户通过扫描设备上二维码即可加入微信服务号,设备本身采集的数据则可以在服务号上通过消息推送来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定下的两条强制性要求,必须引入「维权机制」与必须引入「排行榜」。前者是一家产品公司对用户体验最起码的重视,自不必说,后者才是带有腾讯特色的关键——社交。
对于那一大波铺天盖地的天天、全民系手游,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微信在试水智能可穿戴硬件时显然非常重视社交元素——硬件给予用户的智能体验只是其次,重要的是你的产品能在排行榜中为用户、为品牌刷出足够的存在感(不同品牌的设备会在同一类产品排行榜中出现)。当然排行榜机制的设立有不少是与后续的分享紧密相关:有优越感用户才会去分享,有攀比用户才会有动力去持续使用,才能产生最重要的用户粘性!
如今,微信公众平台正式开放「设备功能」,意味着所有第三方硬件开发者都可以在获得认证后将其智能硬件产品与服务号联通,实现用微信与硬件联动。
服务号加V后,还需四个步骤:提交资料->审核->第三方认证->申请二维码
目前设备协议支持蓝牙2.X,3.X,4.0,Wi-Fi及移动网络连接方式接入,仅支持可穿戴类智能设备的接入,未来将开放更多类目。
把连接进行到底
如果你没听过或者忘了,这里再替企鹅同学强调一遍:「腾讯是做连接的」。腾讯COO任宇昕在2014 GMIC上如此说,硬件接入服务号的项目负责人也是如此说。
一如既往,嘴边嘟囔着「连接」的企鹅,并没有像谷歌Nest那样亲力亲为开发新的物联网协议Thread,而是与第三方硬件厂商合作,只为它们提供数据的接口与展示平台。与百度的Baidu Inside智能硬件云平台、阿里的MICO智能硬件操作系统等「亲开发者」的举动不同的是,腾讯此举更为「亲用户」,不再是简单的连接开发者与硬件,而是把开发者与用户通过微信服务号连接起来,更关键的是通过分享机制(排行榜),把不同硬件的不同使用者全部都连接起来了!
坐拥7亿用户,牢牢把握住国内网民社交命脉的微信,如果在将来也把智能硬件与用户的连接都捉住,后果有可怕?
多可怕?
像这样以统一的平台作为用户使用智能硬件的入口,微信当然不是第一个。苹果在今年WWDC大会上推出的HomeKit、HealthKit同样野心不小,两者旨在通过系统应用去统一管理你的智能家居或者智能可穿戴,这种做法最直接的后果是硬件厂商没有必要开发独立的第三方App,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苹果公司在iOS平台上的封闭管理,或者粗暴地说是绝对霸权。微信公众平台比HomeKit更为粗暴的优越之处在于,微信作为一个App不依赖平台,在iOS、Android、WP上等智能手机上,甚至在Windows、OSX等电脑上都能存活,真正做到「无处不在」。
看看微信界面上大大个的「购物」入口,相信大家京东与微信的联姻早已知晓,不过,知道京东针对开发者推出「JD+」计划与京东云服务的,可能不在多数。微信服务号除了「维权」、「客服」等功能,最瞩目的还是「微购」功能。强大的分享机制带来的流量入口,加上京东强大的物流机制以及为开发者提供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强强联手,打造的是一个覆盖从用户到开发者、从售前到售后的闭环智能硬件生态链,对智能硬件开发者而言当然更有吸引力。
最近微信搜索功能被加强,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所有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想象一下要是继续强化微信搜索,输入「浴室」就能找到控制浴室里的WiFi智能插座的功能选项,按住说话「关机」就能关掉家里忘关的电脑,会是怎样的场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已被微信霸占一半,至于物联网的入口,企鹅的胃口并不小。
所有微信与硬件的想象空间,都来自于腾讯的统治级用户基础,这是微信此举与其它巨头的举措的根本差别所在,也是腾讯真正可怕的地方。
局限仍然明显
然而现在微信公众号接入智能硬件,让人感受更深的,还是其大大小小的局限。
抛弃独立App而选择接入微信,这是最本质的缺陷。不得不承认微信服务号能帮用户省下一个App的累赘,对某些简洁症患者而言的确是一个福音,但也必须承认,微信公众号(包括服务号和订阅号)为「消息阅读」而生,对于数据的动态展示并不擅长,甭论对硬件的实时控制——就那么几个单击的按钮,还想怎样多维地去控制你的智能硬件?比如未来我想通过微信改变灯光颜色,自定义复杂的颜色难道还得靠输入#FF00FF这样的RGB值去实现吗?从这点看来,既然突破不了「消息阅读」的版面设计,微信更需要一个类Siri的智能语音助手。
硬件接入微信公众平台需要的审核、认证,先不论手续是否繁琐,这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会不会延续「腾讯认证」的一贯作风?要知道微信公众号认证费用无一例外300元,而在QQ聊天窗口里显示为已认证的网站还需要在品牌宝这一「第三方认证平台」缴纳年费1200元。还望企鹅哥将来对硬件创业者们下手轻一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归根到底微信还是一个第三方平台。君不见人脉软件「脉脉」被宿主平台新浪微博以「侵犯用户隐私」为由排斥?过于依赖微信,对于硬件厂商而言并不明智,谁也说不准微信会不会像QQ一样逐渐被人遗忘,接入微信公众平台应当作为一个附属选项,原生App才是一个智能硬件产品「独立品格」的保证。
声明:亿欧网尊重行业规范,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亿欧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亿欧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亿欧网的追责。

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O2O行业资讯和商业分析,请您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i-yiou"或者"亿欧网",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亿欧网建立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