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废弃矿山华丽转身,变身生态绿洲!

瞧,废弃矿山华丽转身,变身生态绿洲!"/

废弃矿山变成生态绿洲,这是一个非常积极和令人鼓舞的环境恢复项目。这样的转变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1. "环境评估":首先对废弃矿山进行全面的生态环境评估,了解其污染状况和恢复潜力。
2. "污染治理":针对矿山中的重金属、酸性废水等污染问题,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进行治理。
3. "植被恢复":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通过种植植被来改善土壤质量,恢复生态平衡。
4. "生态修复":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如梯田、湿地、生物过滤系统等,来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5. "长期监测":对恢复后的生态绿洲进行长期监测,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这样的项目不仅能够改善环境质量,还能提升区域形象,促进生态旅游,具有深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具体案例:
- "中国湖北省大悟县":通过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将废弃矿山变成了生态公园。 - "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通过创新的技术和设计,将废弃矿山转变为城市公园,成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的转变展示了人类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承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内容:

编者按

矿山,是地球给人类的馈赠,却一度“伤痕累累”——那些废弃的矿山里,乱石堆积、土壤裸露、地表塌陷……不仅破坏自然景观,还带来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废弃矿山生态治理工作,多措并举修复这些地球上的“伤口”。昔日满目疮痍,今朝一眼尽绿。

矿山之变折射出理念之变。本期五位治理矿山的基层工作者,共话废弃矿山如何重焕生机。

河北隆尧县,游客在尧山上游玩,昔日矿区成为当地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新华社发

辽宁北票市,曾经的采石场经过修复治理和绿化建设变身山体公园。新华社发

位于内蒙古准格尔旗的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矿山生态旅游区内,一群鹅在水塘中游弋。新华社发

在甘肃徽县的国家级绿色矿山金徽股份郭家沟铅锌矿厂区,游客在观景平台参观游览。 新华社发

矿山要治,乡亲要富

讲述人:湖北远安县茅坪场镇白云村党支部书记 王运红

我至今仍记得2018年12月的那一天,村里最后一座煤矿被关停时,老矿工董纯智蹲在煤渣堆上,把安全帽狠狠砸向地面说:“姓王的,你把全村饭碗砸了。”

那时的白云村,连空气都是苦涩的。17座煤矿把青山啃得千疮百孔,开采历史最久的黑湾煤矿,煤矸石堆积起来足足有六层楼高……

关矿引发的震荡远比预想的剧烈。四百多名矿工一夜间失业,有人拍着桌子要补偿款,有人捧着磨出包浆的铁镐掉眼泪,更多人在问:“往后我们吃啥?”

那段时间,我总在办公室待到深夜,笔记本上写着的几行字一直提醒着我:“矿山要治,乡亲要富,两条腿必须同时迈。”

可真正着手修复时,才发现这比开采煤矿复杂百倍。

首先是要给土地“刮骨疗毒”。面对320亩堆积如山的煤矸石,县里规划局的技术团队背着帐篷在矿区驻扎了整整一个月,实地调查研究,最终成立煤矸石筛选厂,用一年半时间清运了23万吨废料。这些以每吨10元售出的“废石”,意外成了撬动转型的支点,既解决了污染源,又为后续修复攒下启动资金。

最难的还是让土地“起死回生”。我们从外面运来改良土方,给大地铺上40厘米厚的黄土层,让295亩“黑土”重新长出了油菜和玉米。有些陡峭的矿坡,车进不去,我们硬是顶着40摄氏度高温背树苗上山,栽下数万棵苗木。

当990米挡矸墙与1500米排水沟锁住煤矸石污染、13万平方米的湿地织成生态滤网、温家河重新唱起叮咚山歌那天,我用清水洗了洗脸,提醒自己:要让这些“窑匠”们真正找到新出路,考验才刚刚开始。

产业转型的阵痛比预想的更持久。我们尝试过香菇种植,但市场行情低迷;引进中药材种植,又因土壤条件不适黯然退场……村委会的会议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着20多个夭折的产业方案。

去四川考察时,我们发现当地的猕猴桃种植十分红火。董纯智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把泥土在掌心揉搓:“王书记,这土攥起来的手感,和咱煤矿回填区的改良土一个样。”于是,镇里请来专家来论证,村里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宜猕猴桃种植,市场价格也很高,村两委当即决定在全村推广。

如今站在修复后的青山上俯瞰,1100余亩猕猴桃园织就翠色锦缎,产量更是达到了5万公斤。为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我们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堰云岭”,成功申报了绿色食品认证。镇里还支持我们办起了猕猴桃采摘节,每年9月吸引大批游客前来,销售额连年增长。

去年秋天,县里拨款支持我们利用矿山遗留的闲置房屋建成50吨气调冷库,让猕猴桃能错峰上市。村民们还在修复后的矿山养起了中华小蜜蜂,2000余公斤蜂蜜带着山花的清甜飞出大山……

矿山复绿路上,村民们越发意识到,白云村真正的财富,是这让野草重生、让溪流回甘的勇气与智慧。

合力修复,“石头开花”

讲述人:江西寻乌县自然资源局矿业权管理与生态修复股副股长 彭军林

我的家乡寻乌县是东江源头县,也是稀土资源大县。过去,由于矿区内稀土开采时间长,受历史开采工艺的限制,矿山环境曾遭受严重破坏。

还记得我第一次走进废弃稀土矿区时,裸露的白色岩壁像一道道伤口,形成大面积“沟壑纵横、白色沙漠”的地形地貌。当地村民告诉我:“以前这里开矿,连井水都不敢喝,种东西也不行。”这番话深深刺痛了我。

2012年,县里下决心要根治“生态伤疤”。可是,要在废弃矿石上长草开花并不容易,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最开始,各个部门都很积极,但好像“九龙治水”,效果不佳。新植树苗屡遭水土流失冲毁,补种后又因上游污水导致氨氮超标枯死,陷入治理失效的恶性循环。

后来,我们将“九龙治水”转为“合力修复”,开展一体化治理,探索出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同治的“三同治”治理模式。从流域治理来看,上游稳沙固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从源头减少水土中的氨氮含量;下游清淤疏浚、生态护岸、完善水终端处理设施,确保全流域稳定有效治理。

几年下来,废弃矿山终于披上了“绿衣裳”——土壤得到改良,水质得到改善,植被覆盖率由10.2%提升到95%,14平方公里的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全面完成。

更令人振奋的是,曾经岩石裸露的废弃矿山,如今成了绿意盎然的生态公园。每到周末,许多人带着孩子在这里徒步观光,亲眼见证“石头开花”的故事。村民们也纷纷回来,种下了油茶、猕猴桃、百香果等经济林,还建起了光伏电站……寻乌的绿水青山正成为百姓的幸福靠山。

对症下药,精准“疗伤”

讲述人:河北邯郸市丛台区紫山核心景区服务中心副主任 卫雅斌

16%~96%,这两个数字见证了紫山十年间森林覆盖率的变化。

2014年8月底,我来到新成立的紫山核心景区建设办公室工作。当时查资料得知:紫山系太行余脉,“山势耸拔,岭麓回复”,素有“邯郸第一山”之称。守着山水过时光,换谁不高兴?可来到工作岗位,看到当时紫山的面貌,我的喜悦一下子降到了冰点。

20世纪80年代初期,紫山周边先后开办了41家煤矿,峰值时煤炭年产量达160万吨。再加上过度伐木、采石等,还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等次生危害……

我内心不禁生出愧疚:矿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献出了宝藏,我们有责任让矿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

生态修复的第一步,需摸清矿山的“家底”。比如哪里是塌陷区、哪里有矸石、哪里是矿石、哪里是黄土,以及该种什么树、水从哪里来等。于是,我与同事穿上胶鞋、戴上草帽,天不亮就出发……就这样,我们用脚一步步丈量矿山,收集整理矿山修复绿化的第一手数据。

第一手资料摸清后,我们与科研院所一起规划,将生态修复与文旅相结合,按照乔、灌、草、藤多层美化配置的原则,并借助社会力量,在紫山区域完成绿化6500亩,植树80万株,林草覆盖率由2014年的16%提升到现在的96%。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昔日伤痕累累、荒凉破败的塌陷地成为山青、水碧、林郁、湖美的特色风景区。如今,紫山年均接待游客总量高达60余万人次,附近原本单纯靠耕种吃饭的村民有了旅游、餐饮等更多行业选择,腰包越来越鼓。

紫云湖畔,杨柳依依,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看着这一切,我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治好“疤痕”,扮靓全城

讲述人:广西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四级主任科员 农菊蓉

点灯山位于南宁市隆安县城,曾是隆安发展致富的“金山”,却一度成了百姓心中难以愈合的“疤痕”:采矿让山体“摇摇欲坠”,裸露的灰白岩壁像狰狞的伤疤,百米深的采石坑里积着浑浊的雨水,“小心落石”的警示牌下,过往塌方碎石堆映入眼帘。

这座石灰岩矿区经历了30余年粗放开采,留下占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烂摊子”。更令人揪心的是,紧邻着震东安置区的3个小区,住着2万多易地搬迁群众。清除地质灾害隐患,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民生课题。

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我们面临三大难题:较大的资金缺口、复杂的地质条件以及矿山修复后的长效利用问题。经过专题研讨,我们形成了“三步走”方案:首先争取纳入国家试点项目,其次创新治理技术,最后结合城市规划实现功能再生。

2019年3月,在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指导和南宁市政府统筹下,我们与生态环境部门建立联合督导机制,前后开展8次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了施工许可、爆破审批等12个关键问题。

然而,真正开工后才知道修复工程的复杂性。危岩清除阶段,我们创新采用静态破碎法——这就像给岩石打“麻醉剂”,通过注入膨胀剂让危石自然裂解,避免了传统爆破对山体的二次伤害。但70米高的悬崖作业仍充满危险,工人们系着双保险绳,用吊篮把每块碎石人工转运下山,仅危岩清理就用了整整3个月。

最难忘的是2020年雨季的突发状况。持续暴雨导致北坡出现3处新裂缝,我们连夜调来无人机扫描建模,发现3号区域有200立方米危岩体存在垮塌风险,专家组当即决定调整方案。那半个月,施工团队吃住在工棚,直到险情完全排除才松了口气。

在植被恢复上,我们试验了“客土喷播+藤本植物”的立体修复模式:先给裸露岩壁覆盖主动防护网,再喷播混有草籽的营养土;坡脚种植三角梅等根系发达的灌木,山腰栽种小叶榕形成天然屏障。

2021年深秋,我们的验收组走过1320米环山步道,满山红叶映衬着崭新的健身器材,大家兴奋地算着民生账:公园辐射半径3公里内新建了幼儿园、卫生室,最重要的是彻底消除了困扰群众30多年的安全隐患。

更让我们自豪的是,这个项目入选了广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带动全县实施7个环境治理工程,真正实现了“治好一座山,扮靓一座城”。

环境好了,就业多了

讲述人:内蒙古量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矿区种植园经理 肖存海

大饭铺煤矿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三宝窑村。在我印象里,村子附近、矿山周边过去都是沟沟坎坎,几乎没有植被,像“鸡爪子”山一样。到了春天,只要一刮风,到处都是黄土。现如今,这些“鸡爪子”山不见了,光秃秃的沟壑变成了一排排苹果树和葡萄架。

这些变化,离不开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支持,也离不开我们在复垦区发展的现代农业项目。我们致力于矿区生态修复,目前已在大饭铺煤矿复垦区建成880亩果园、500余亩葡萄园、年产200吨规模的精品酒庄,打造了集种植、养殖、果酒生产、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链。

这些天,在我们矿区复垦区,苹果园内工人们正在忙碌着修剪果树、栽植新苗,新建的葡萄园正在铺设供水系统……我们的苹果园采用国际先进的矮砧密植技术,配套建设防风、防冰雹格架系统和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实现智能操控和精细化管理,每亩产量较传统种植提升2至3倍。不仅如此,我们的苹果还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生态环境变好了,百姓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自我们在复垦区发展生态农业以来,每年可吸纳300多名村民从事种植、养护等工作。2024年,我们还在矿区引入6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探索光伏发电和生态农业有机结合的低碳发展之路,实现林光互补、农光互补,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提档升级。

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强绿色矿山建设,探索出生态环境治理和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新模式,带动更多农民增收。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王忠耀、张胜、王建宏、张锐、胡晓军、李玉兰、王洋、耿建扩、陈元秋、高平、周仕兴 光明日报通讯员 朱新宇、王宏伟、周金立、王水泉、黄尚宁)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6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