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居住基地的设计将会结合人类对火星环境的适应需求、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下是一个基于您提到的3D打印样板房、健身房和种菜区的火星居住基地设想:
### 3D打印样板房
1. "建筑材料":使用火星土壤、火星岩石以及月球或地球运来的材料进行3D打印,以减少对地球资源的依赖。
2. "结构设计":考虑到火星的重力只有地球的38%,房屋设计将更加轻盈,以适应火星的低重力环境。
3. "隔热与保温":由于火星昼夜温差大,房屋将采用高效的隔热材料,确保居住舒适。
4. "多功能空间":样板房将设计成可变空间,可根据居住需求调整房间布局。
### 健身房
1. "设备选择":考虑到火星环境的特殊性,健身房设备将具备抗风沙、耐高温等特点。
2. "环境模拟":健身房内将模拟地球环境,如使用循环空气系统,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 "心理支持":考虑到长期居住在封闭空间可能带来的心理压力,健身房内将设置心理咨询区。
### 种菜区
1. "无土栽培技术":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减少对土壤的依赖,同时提高作物产量。
2. "温室环境":种菜区将设置温室,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确保作物生长。
相关内容:

(这个158平方米的栖息地,被称为火星沙丘阿尔法,目前正在美国约翰逊航天中心建造。)
一直以来,能否在其他星球生存是许多人为之努力的事。不仅是各个国家的航天局在研究,越来越多的私人公司逐渐加入探索科技的这一跑道。
但如果我们真的到达火星,人类基地会是什么样子?它能如何让人们在火星上生存并最终生活下去?
《每日邮报》27日从全球各地的公司中,梳理了一些前卫的设计。
【美国】类似《火星救援》,有55英寸电视
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建筑公司ICON,正在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进行合作开发。
该公司的3D打印建筑与马特·达蒙主要的大片《火星救援》相似,拥有一台55英寸的电视、健身房,还有必不可少的种菜区域。

(由于缺乏建筑材料,构建栖息地首选技术是 3D 打印。图为 ICON 在约翰逊航天中心建造的栖息地。)
这种建筑不需要太多的材料,这正是在火星建造栖息地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158平方米的栖息地,被称为火星沙丘阿尔法,目前正在得克萨斯州的约翰逊航天中心建设。
今年8月,美国航天局透露,他们欢迎申请者参加一个为期一年的模拟生活项目,项目将于明年秋季开始。而这次项目的核心,就是生活和工作在ICON的3D打印建筑中。
该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杰森·巴拉德说:“这是人类建造的最逼真的模拟栖息地。”
【美国】马斯克想把动物和植物带上去
三年前,SpaceX创始人马斯克首次透露了“火星基地阿尔法”。就在前段时间,他还公布了一项“未来主义的诺亚方舟”前往火星的计划,尽管这遭到了科学家们的嘲笑。
科学家们说,这一说法只不过是“精彩的段子”,而现实距离这一说法还有好几个世纪,而且很难实现。
马斯克说:“下一件大事是在火星上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城市,并把地球上的动物和生物带到那里。有点像未来主义的诺亚方舟。”

(效果图显示,超级重型星际飞船在火星表面,远处有一个圆顶建筑,看起来是太阳能电池板。)
根据马斯克之前在推特上发布的效果图显示,超级重型星际飞船在这颗红色星球的表面,背景是一个圆顶建筑,看起来是太阳能电池板。
在有关该基地何时建造的问题时,马斯克发推文称:“可能在2028年建造一个基地。”
【中国】能用智能手机控制电器
还有一家来自中国的公司——OPEN建筑事务所,也有类似的“火星案例”,与小米公司合作设计,方案于2018年首次展现在大家面前,是一个紧凑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空间。
这款火星生活舱从外观来看,像是蒸汽朋克风格的露营车与外星座舱的结合体。内饰方面采用了人类容易接受的功能至上的极简设计。
在室内,有一个主要的起居区域,看起来像是一个浴室,里面有桌子椅子和一个储物区。
用手机可以用来控制家里的电器,比如照明。

(总部位于北京的设计公司 Open Architecture 与小米合作设计的火星基地。)
这就是Open Architecture与小米为年轻人打造的第一个家:MARS Case/火星生活舱,一个自循环,零污染的居所,一个基于2.4m*2.4m*2m的极限运输尺寸的,能以最轻薄的充气材料灵活扩展的移动住宅。
来自中国的另一家公司C-Space公司透露了另外一个设计,名为“火星基地1号”,也被称为“火星营地”。该基地包括生活区、控制室、温室和气闸。设施设计得像火星住宅,最多可容纳60人。
模拟器建于中国戈壁沙漠荒无人烟的地方,占地约53330平方米。地点的选择是为了尽可能地模拟火星上的地貌和恶劣的生活条件。
【瑞士】基地顶部有个圆顶阻碍辐射
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EPFL) 的科学家们,设计了一个能自给自足的研究基地,可以一次性支持载人任务数年。
该计划分多个步骤,包括派遣一个机器人到火星上建立基地,利用这颗红色星球的自然资源。然后最终派遣一组人员到火星表面,他们可以在那里生活至少九个月。科学家称,该研究基地由三个不同模块组成。
科学家将其描述为一个“最小的生活空间”,可以容纳所有重要的材料和物品。覆盖这个空间的是一个由聚乙烯纤维和三米厚的冰层组成的圆顶。

(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EPFL) 的科学家们,设计了一个能自给自足的研究基地。)
科学家表示,这个顶还代表一个额外的生活空间,为宇航员提供第二个屏障,保护他们免受辐射等影响,并帮助保持基地内部的压力恒定。
此外,他们还想建造一个围绕火星运行的起重机系统,作为从地球到火星基地之间货物的中转点,它将可以重复使用多达6次。
通讯员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