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手机瘾”娃?别慌!这位妈妈巧用“多巴胺熔断”策略,两个月见证惊人转变

家有“手机瘾”娃?别慌!这位妈妈巧用“多巴胺熔断”策略,两个月见证惊人转变"/

标题:家有“手机瘾”娃别慌!这位妈妈一招“多巴胺熔断”,俩月见奇效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对于孩子来说,过度依赖手机却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近日,一位妈妈通过实施“多巴胺熔断”策略,成功帮助儿子戒掉了手机瘾,两个月后效果显著。
这位妈妈名叫李女士,她的儿子小明(化名)今年10岁,自小就对手机有着浓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越来越沉迷于手机游戏,甚至在上课时也会偷偷玩手机。这让李女士十分担忧,她深知手机成瘾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为了帮助小明戒掉手机瘾,李女士查阅了大量资料,最终决定尝试“多巴胺熔断”策略。这种策略的核心是减少小明接触手机的时间,从而降低他对手机的依赖。
以下是李女士实施“多巴胺熔断”的具体步骤:
1. 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时间表:根据小明的学习、生活和休息时间,为他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手机使用时间表。规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且必须在家长监督下使用。
2. 奖励机制:当小明按照规定使用手机时,给予他一定的奖励,如表扬、小礼物等。反之,如果小明违反规定,则取消奖励。
3. 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小明参加户外活动、阅读书籍等,让他将

相关内容:

家人们,你们能想象吗?一个原本被手机“绑架”,沉迷到昼夜颠倒、成绩一落千丈的青春期孩子,仅仅用了不到俩月,就从“手机奴”变成了自律小达人!这到底咋做到的?今天我就把这背后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家里有同款娃的家长,可千万别错过!

疯狂的手机瘾,差点毁了孩子

我家儿子今年刚上初一,本来小学毕业时成绩在班里还处于中上游,可谁能想到,一部手机,硬生生把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小学毕业那会儿,儿子软磨硬泡地想要一部手机,我们一开始死活不同意,可架不住他天天念叨,最后还是妥协了。买手机之前,我们跟他约法三章,规定了使用时间,他也答应得好好的。可暑假一过,这孩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一头扎进了手机的世界,再也拔不出来了。

吃饭的时候,他眼睛死死地盯着手机屏幕,随便扒拉两口饭就说饱了;让他帮忙干点活,嘴上答应得挺痛快,身体却像被钉在了椅子上,动都不动一下。晚上不到12点,那是绝对不会上床睡觉的,早上呢,怎么叫都叫不醒,非得我扯着嗓子吼半天,他才慢悠悠地从床上爬起来,那模样,就像丢了魂儿似的。

学习上更是费尽了心。作业能拖就拖,能抄就抄,实在不行就直接不做。成绩那是一路下滑,直接掉到了班级垫底。老师三天两头给我打电话,说我儿子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也不完成。我心里那个急啊,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整天在他耳边唠叨:“你就不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吗?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机,你看看你现在成什么样子了,人不人鬼不鬼的,一点精神都没有。再这样下去,你以后可咋办啊?”

可儿子呢,根本不领情,一脸不耐烦地说:“我知道了!能不能别叨叨了,烦死了!”后来我说得多了,他干脆阴沉着脸,一声不吭地转身,“砰”地一声把房门关上,还从里面反锁起来,直接把我当成了空气。

他爸见状,彻底急眼了,开始采取强硬手段,又是打骂儿子,又是摔手机、拔网线。结果呢,儿子变得更叛逆了,不仅跟我们大吵大闹,还偷偷拿我的钱去租手机玩。那段时间,因为手机的问题,我们全家几乎每天都在争吵,我的心里焦虑得不行,干啥事儿都没心思,感觉生活都被手机搅得一团糟。

揭开“多巴胺陷阱”的秘密

就在我感到绝望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篇关于“多巴胺”的文章。这一看,可算是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原来,游戏、短视频这些东西,之所以这么容易让孩子上瘾,是因为它们能触发孩子大脑里的一种神经化学物质——多巴胺。多巴胺这东西可厉害了,它能让大脑立刻感觉特别爽、特别开心,就像吃了一块超级甜的糖,吃完一块还想吃下一块。可一旦停了,已经适应了高度多巴胺释放的大脑,突然没了这种强刺激,人就会像从高处掉下来一样难受,情绪低落,烦躁不安。

时间一长,大脑就对这种“即时满足”产生了依赖。碰到那些需要努力、慢慢来才有结果的事儿,比如学习、看书、动脑筋,孩子就提不起兴趣了,觉得特别没意思。其实啊,真不是我家儿子天生懒,也不是故意跟我对着干,而是他的大脑已经陷入了“多巴胺陷阱”,根本没办法自拔。他沉迷的不是手机本身,而是手机带来的那种唾手可得、源源不断的快感。

想到这,我恍然大悟。之前我那些吼叫、没收、强制的做法,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不仅剥夺了儿子唯一的“快乐”来源,还让他产生了更强的逆反心理。看来,我得换个办法了。

“多巴胺熔断”计划,开启逆袭之路

我深吸一口气,下定决心,要给儿子来一次“多巴胺熔断”。不过,这可不代表要完全隔绝电子产品,毕竟在现代社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一步一步地慢慢来。具体我是怎么做的呢?下面就给大家详细说说。

第一步:坦诚沟通,制定规则

过去,我老是搞“一刀切”,总觉得没收儿子的手机,不让他碰就行了。可结果呢,我越是限制,他心里就越惦记,想尽办法也要玩。真是应了那句话:青春期的孩子,吃软不吃硬,你越强硬,他越叛逆。

现在我想明白了,光堵是没用的,关键得先跟儿子好好商量,定个我们俩都觉得行、都能接受的规矩,然后再慢慢来。于是,我站在儿子的角度,先理解他,再真诚地向他道歉:“儿子,以前妈妈说话做事太急躁了,我对此感到很抱歉。”

“但我知道,你其实也是想学好的,对吗?就是现在呢,好像有点儿管不住自己,老想玩手机。没关系,挺正常的,大人们有时候也这样。”儿子没吭声,点了点头。我接着说:“你看这样行不行,现在妈妈不硬收你手机了,但咱们得一起想个办法,定个规矩,帮你慢慢调整过来。你觉得怎么样?”儿子同意了。

我和他“讨价还价”了半天,最终定下了几条规则:周一到周五,放学回家后,允许他使用手机放松半小时,等完成所有作业和学习任务后,睡前还可以再玩半小时。但前提是,晚上10点之前,必须把手机放到客厅指定的位置,不能带入卧室。

周六、周日,每天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后,可以有3小时的自由使用时间,但单次使用不能超过1小时,中间必须有间隔。另外,全家人吃饭时,都不允许带手机到餐桌上。如果违反了约定,第二天手机使用时间减半。

规则定好后,我把它写在一张大纸上,贴在了客厅显眼的位置,一进门就能看到。儿子也挺痛快就答应了:“那说好了,我们都得照着做。”当然,偶尔他也会超时,但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下子就火了,而是会心平气和地提醒他一句:“儿子,妈妈相信你是个说话算数的孩子。”就这么轻轻一点,他通常就自己把手机放下了。

第二步:转移注意力,体验生活乐趣

儿子以前一直想学街舞,但因为学业忙,再加上沉迷手机,一直没行动。现在,我找了个机会,给他报了个家附近的街舞体验课。他一脸抗拒地说:“妈,我不想去,跳舞多傻啊。”我软磨硬泡,把他“押”去了教室:“先去试试,就当活动活动筋骨,试了实在不喜欢,我们就不去了。”

没想到,一堂课下来,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他眼睛里却有了久违的光彩:“还行,比想象中有意思。”看儿子有兴致,我马上跟他商量,给他报了名。流汗、记动作、跟上节奏,这些都需要专注和努力,但每次下课后,儿子那种大汗淋漓后的放松和满足感却是真实的。现在,儿子渐渐地爱上了跳舞,还让我给他买镜子,自己在家练习。

小时候儿子喜欢拼乐高,我便买了几套复杂的机械组让他拼。刚开始他也是不情不愿,但一旦投入进去,几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看到儿子费好大劲儿,把一个特复杂的模型拼搭成功后,他脸上的自豪和喜悦,是任何游戏都替代不了的。

周末的时候,我会拉着儿子一起去爬山、打球、逛逛街,或者拉着他和我一起去买菜。在路上,我可以找一些话题,跟他聊聊新闻、学校的事儿、或者他喜欢的明星八卦等等。刚开始,他总是爱搭不理,或者敷衍几句。但只要他说,我就很认真地听,并且给他积极回应,讲我的感受。慢慢地,儿子话开始多起来,有时还会主动跟我分享一些他的想法。

第三步:以身作则,营造好环境

要是我们整天喊孩子“熔断”,自己却手机不离手,孩子能信服吗?我深刻反省了自己和老公之前的行为——下班回家累了,就瘫在沙发上刷手机,美其名曰放松,实际上给孩子做了极坏的示范。

现在,我必须强制家人一起做出改变。晚饭后,我们不再捧着手机,而是拿起书本阅读,或者陪儿子聊聊天,跟他一起研究乐高。除此之外,我还把电视遥控器收起来,书房的书桌收拾干净,只放学习用品,自己的手机充电也放在客厅,卧室坚决不带手机,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干扰因素。

而且,每次当儿子按照约定,在规定时间主动把手机交给我时,我都会立刻表扬:“谢谢你这么遵守约定,能做到自我管理,真了不起!”

见证奇迹,孩子重获新生

大概过了一个多月的时候,我看到了儿子的变化:他晚上能按时睡觉了,早上起床不再需要我声嘶力竭地吼;吃饭时能主动放下手机,和我们聊几句;写作业虽然有时还会拖拉,但整体效率提高了不少,不再需要我盯梢。最让我惊喜的是,儿子脸上的笑容多了,眼神也变得有神了,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整个人精神了很多。

原来不是手机毁掉了孩子,而是我们用错了方法。各位家长们如果觉得有用就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聊聊孩子教育##孩子玩手机游戏上瘾管不住怎么办##孩子手机上瘾##孩子玩手机上瘾怎么解决#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