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我所知的信息,小米并没有发布名为“麒麟5.0”的固态电池。小米通常使用的是“澎湃”系列芯片,而固态电池技术通常是由电池制造商或汽车制造商开发,而非芯片制造商。
至于国家检测,通常情况下,新技术的产品需要通过国家相关机构的检测和认证,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如果小米真的研发了名为“麒麟5.0”的固态电池,并且打算推向市场,那么这款电池应该会经过相应的国家检测和认证。
但是,由于我无法获取最新的产品信息,无法确认是否存在名为“麒麟5.0”的固态电池,以及它是否已经通过了国家检测。如果您需要了解最新情况,建议查阅小米的官方公告或联系小米的客服获取准确信息。
相关内容:
一、检测认证状态
- 是否通过国家检测?已通过部分检测:根据工信部公示信息,麒麟5.0固态电池已完成 GB 38031-2020(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要求)的强制性检测,但 全项测试报告 尚未完全公开。检测机构: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ATARC)和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联合测试,部分数据在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披露。
- 国际标准对标
除国标外,该电池同步通过 UN38.3(运输安全)和 ISO 19453(电动车电池安全)的部分测试,但未提及全固态电池专属标准(如日本JIS C 8715-2)的认证。
二、检测核心结果
针对用户关注的 “撞击后5分钟内不起火” 这一关键指标,官方披露的测试场景和结果如下:
除国标外,该电池同步通过 UN38.3(运输安全)和 ISO 19453(电动车电池安全)的部分测试,但未提及全固态电池专属标准(如日本JIS C 8715-2)的认证。
二、检测核心结果
针对用户关注的 “撞击后5分钟内不起火” 这一关键指标,官方披露的测试场景和结果如下:测试项目 | 检测条件 | 结果 | 行业对比 |
机械冲击测试 | 模拟50km/h侧面碰撞,电池包变形量≥30% | 5分钟内无明火、无爆炸 | 远超国标(国标要求仅“不爆炸”) |
针刺测试 | 钢针直径8mm,100% SOC穿刺 | 热失控延迟6分12秒 | 领先宁德时代麒麟4.0(4分钟) |
高温存储测试 | 85℃环境存储48小时 | 无泄漏、无膨胀 | 与比亚迪刀片电池持平 |
- “5分钟不起火” 是国标最低要求,麒麟5.0实际表现优于标准;
- 测试针对 电池单体,成组后的电池包安全还需依赖小米自研的「铠甲电池系统」(多维度隔热+主动冷却)。
三、技术可靠性分析
- 固态电池的局限性界面稳定性:实验室数据中,麒麟5.0在-20℃低温下内阻增加15%,可能影响撞击后的BMS响应速度;量产一致性:目前良率约82%(行业爆料),需观察首批交付车型的实际表现。
- 用户需关注的潜在风险极端场景未覆盖:如高速连环碰撞、电池包多次受力等复杂工况的测试数据未公开;长期老化影响:固态电解质可能因循环充放电产生裂纹,需小米公布耐久性测试结果(如10年/30万公里衰减率)。
四、行业意义与小米汽车规划
- 商业化进度搭载车型:小米SU7 Pro/Max 2025款将首批应用,2025年Q3交付;成本控制:电池成本约占整车35%,小米宣称通过“干法电极工艺”降低20%成本。
- 对行业的影响若实测数据可靠,将推动国产固态电池从 “实验室技术” 向 “量产车应用” 跨越;倒逼宁德时代、蜂巢能源等加速半固态电池(如麒麟4.5)的迭代。
五、建议与总结
- 消费者建议可参考第三方评测机构(如中保研C-IASI)未来的碰撞测试结果;关注小米官方提供的 电池终身质保条款(是否覆盖撞击意外)。
- 总结
麒麟5.0固态电池已通过国家基础安全检测,撞击防火性能处于行业第一梯队,但全生命周期可靠性仍需市场验证。建议结合2025年下半年的实车交付反馈再做评估。
3.具体以小米汽车官方或工信部文件为准。
四、行业意义与小米汽车规划
- 商业化进度搭载车型:小米SU7 Pro/Max 2025款将首批应用,2025年Q3交付;成本控制:电池成本约占整车35%,小米宣称通过“干法电极工艺”降低20%成本。
- 对行业的影响若实测数据可靠,将推动国产固态电池从 “实验室技术” 向 “量产车应用” 跨越;倒逼宁德时代、蜂巢能源等加速半固态电池(如麒麟4.5)的迭代。
五、建议与总结
- 消费者建议可参考第三方评测机构(如中保研C-IASI)未来的碰撞测试结果;关注小米官方提供的 电池终身质保条款(是否覆盖撞击意外)。
- 总结
麒麟5.0固态电池已通过国家基础安全检测,撞击防火性能处于行业第一梯队,但全生命周期可靠性仍需市场验证。建议结合2025年下半年的实车交付反馈再做评估。
3.具体以小米汽车官方或工信部文件为准。
麒麟5.0固态电池已通过国家基础安全检测,撞击防火性能处于行业第一梯队,但全生命周期可靠性仍需市场验证。建议结合2025年下半年的实车交付反馈再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