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陌生号码,出于个人隐私和安全考虑,选择不接听确实是较为谨慎的做法。在当前网络环境下,保护个人信息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1. "谨慎接听":如果不确定号码的来源,可以先不接听,避免泄露个人信息。
2. "查看来电显示":接听前,可以查看来电显示的号码,如果是不认识或可疑的号码,可以选择不接。
3. "使用防骚扰软件":现在市面上有很多防骚扰软件,可以自动拦截陌生号码或特定号码。
4. "提高警惕":对于陌生号码,尤其是那些声称是银行、政府部门或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或转账的,要保持高度警惕。
5. "安全意识":定期更新手机安全软件,防止手机病毒或恶意软件的侵害。
总之,面对陌生号码,保护个人信息和安全是第一位的。
相关内容:
我已经习惯了不接陌生号。
以前手机没有普及的时候,是没有那么多骚扰电话、诈骗电话的。
再往前,只有固定电话的时候,陌生人都不会给你打电话,除非打错了。我记着好像是90年左右吧,家里装电话花了大几千,只有远在外地的亲戚才会打进来,几天它都不会响一次。1990到现在30多年的时间,通讯方式就发生那个时候无法想象的变化。
在过去异想天开,在今天勉为其难,在未来习以为常的就叫技术。
今天手机的普及、通讯的便利,就是1990年异想天开的未来。
而现在,打我电话最多的却是各个行业的销售,银行的、财务公司、卖房的、卖课的……五花八门。
唯独,亲人朋友没有一个打电话找我。
亲近的,经常见,非要用手机交流的必要。不亲近,没交集,更没有在手机上交流的必要。
和以前截然相反。
一个事物惠及大众,必然会带来同样规模的负面问题。
就像缅北迪拜的诈骗,如果通讯没有大规模的普及,它也没有生存的土壤。
就像比你妈还爱你的电销电话,电话那头的人,总想听到你的声音,和你说上几句。
为什么这些这么难以根除?
也是因为“惠”,横竖也提供了这么多就业岗位,这一连串是多少人的利益,甚至很大一部分是关系到其生存的利益。
今天,手机已经成为了时代塑造的刚需,随之而来的问题,必然出现,有鱼的地方,哪怕风高浪大,一定有钓鱼的人。
身为“鱼肉”,尽量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