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器发展攻略,人大代表张传卫揭秘高效运营之道

孵化器发展攻略,人大代表张传卫揭秘高效运营之道"/

孵化器是一种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的服务平台,旨在促进创新和创业。人大代表张传卫在推动孵化器建设方面提出了以下建议:
1. 明确孵化器定位:孵化器应明确自身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确定服务领域和对象,如科技型、文创型、农业型等。
2. 优化政策环境:政府应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为孵化器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3. 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器建设,形成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投资体系,提高孵化器运营效率。
4. 强化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孵化器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项目。
5. 搭建服务平台:孵化器应搭建包括技术、市场、融资、人才等在内的多元化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6. 完善孵化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孵化器管理制度,规范入驻企业行为,提高孵化器运营效率。
7.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孵化器应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引进优质项目和技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8. 注重品牌建设:孵化器应注重品牌建设,提升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入驻。
9. 创新服务模式: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和创新孵化器服务模式,如线上线下结合、虚拟

相关内容:

刘宇豪来源:众交会|03-07 15:44评论(

【创客100编者按】孵化器在今年年初有了第一例关门倒闭的例子,之后就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家谈论过究竟怎样才能搞好孵化器的问题。今年两会的全国人民代表,明阳新能源投资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传卫先生谈论了他的观点。

孵化器本质上来讲,做的是“树大好乘凉”的买卖。很多人误以为做孵化器就像个简单的创业,赶个时髦风口,然后,等着创业者送上门来。基本上,这么做的就没有然后了。

关于“孵化器应该怎么搞”这个问题,我比较赞同明阳新能源投资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传卫先生的观点。也坚信,孵化器未来发展的方向大致上只能如此。对了,张传卫先生同时是今年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

双创、孵化器,他是这么讲的:

“影响创新和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就是对接它的应用,就是有一个孵化器,看它的创新创业能不能对路。我也是创业过来的,我们创业的时候也是要选择有一个大的产业平台,大的产业公司,我们选择跟它对接,我是非常精准的定位来进行创业,或者来创新的,这样的对接无论天使基金,创业基金,产业基金,对接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我们(明阳新能源)正在建一个依照我们的企业战略而构建的一个大的孵化器,这个孵化器我们也是对社会的,同时也是对企业内部,我们内部就是建立内部创业机制。内部创业机制就是我们也可以使我们的员工,我们的科技人员,我们的经营管理人员,他们也运用他们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本作为股份,他来做一个专题或者一个专项来参加创业,我们也通过孵化器,我们建立我们自己的创业基金,我们自己也发起了一个产业基金在深圳,能够分层级推进它的内部创业。”

“我认为有一个以大产业大集团作为依托的孵化器,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目的,打造产业链价值链的分布,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来产业链条的延伸,到上游下游的延伸,构建体系和集群,然后来分布创业和创新的安排,把我们过去企业的研发创新变成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创业群,创新群,把投入的研发和基金,和催生企业发展的一些产业投资转换成内部的市场化,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撷取自《中国企业家》两会沙龙上张传卫的演讲实录)

在我看来,第一段话讲的是“谁可以做孵化器?”;第二段话讲的是“创新也可以发生在体制内”;第三段话则是“孵化器的战略方向”。

先说“谁可以做孵化器”。

自然是有资源的才可以。当然,说到这,可能很多人又要念标准答案了:“孵化器是一种资源聚合平台,通过将资金、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集合到孵化器,来为创业者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创业服务…“

对资源的理解还停留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上可以告别孵化器行业了。

而辨别自己有没有资源的方式很简单:是否有人对你趋之若鹜。

笔者曾接触过很多孵化器负责人,无不宣称自己有资源。但事实上,根本没有创业者去主动找他。而找到他的无非都是一些走到哪都不受待见、或者爱占小便宜(奔着补贴)的创业团队。这样的团队基本上是不可能会成功的。回过头想想,那些自我宣传的资源也不过是一些场地和钞票而已,典型的人傻钱多。

所以,从来就不存在“好的创业者不需要被孵化“这种悖论。在门罗可雀的时候,你去看看,那些好的创业者们一定在和比他们还好的投资人、机构、行业大佬眉来眼去、暗送秋波呢。人家只是不屑和你玩而已。

我又想起,刘东华先生辞去《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创办正和岛后,柳传志、王石、马云、王健林、李书福、俞敏洪…等一干大佬为其站台投资的经典案例。这背后没有什么见不得光的利益链条,唯一的关键是刘东华先生20年来苦心经营的核心优势——资源。无他。

资源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是无限延展、且能循环利用的关系网。一个出色的孵化器,是可以合身的披上“社群/社区经济“这个马甲的。

典型的例子是YC(Y Combinator)。

山姆•奥尔特曼(Altman)是第一批加入YC加速器项目的创业者。后来,他的项目Loopt在2012年被绿点公司(Green Dot Corporation)以4340万美元收购。创业成功,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然后,走上人生巅峰的他,喝水不忘挖井人。一直对YC念念不忘。现在他已是YC孵化器管理层的重要一员,并把从前在这里学到的东西再一次倾授给其他的创业公司和创始人。

在YC,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这里被重新媾和的“校友网络“四通八达、面面俱到。自2007年夏季以来加速器项目第一次开始接受创业公司申请后,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超过37000家创业公司申请YC的项目。

YC十年如一日的运作法则,也使得它可以不断地吸引优秀的创业者。反过来,优秀的创业者又带来更多具备超前目光的资本。为了替资本衡量出最合理的估值,一批又一批经验丰富的创业顾问乐此不疲。而这些优秀顾问的智慧结晶又为下一批创业者浇灌出足够舒适的温床。最后,一套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构成了多方共赢的完美局面。

在这样的孵化器里折腾,你想不成功,都很有难度。

放眼国内,基本上绝大多数孵化器都死在了资源上。创始人、以及创始人鼠目寸光的合伙人们,拿着前些年炒房炒股赚来的快钱/政府补贴的傻钱(某地曾出台《创业孵化基地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建设孵化基地可获得补贴,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一年可补贴80万元。),守株待兔、混吃等死。

有幸闯出来的,则要面临如何把各种资源循环利用的难题。在这方面,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做的还算不错。但这是死了无数同行后的仅存硕果。在未来,这些老牌机构在品牌和经验上积累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孵化器行业的马太效应也会逐渐清晰。好孵化器的门口永远排着数不清的人,至于滥竽充数的…呵呵。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觉得孵化器行业的门槛已经很高了。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既不是商业大佬,又不是网红。但实际上,在大背景、大环境、以及无数孵化器革命前辈淌雷的作用下,一条新出路被踩出来了。即便你不是上述两种身份,你也依然可以去搞孵化器。前提是做到张传卫先生所说的第三段话:足够垂直化、精细化的运营。

传统的大公司囿于规模和成本问题,有很多无法顾及的死角,而且这样的死角正越来越多。事实上,这是需求不断进化和裂变的必然结果。就好比腾讯曾经引爆了国内社交的热情,然后,无数大大小小的社交产品创业者从各个角落杀出,试图解决人们因社交而诞生的新需求。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经济转型、供需侧改革,基本上都是促进社会分工精细的源动力。这也是大势所趋。传统的大包大揽的、粗放式的赚钱方式已经过去了。对于孵化器而言,不同趋势作对很重要。相当一部分作为“互联网原住居民“的创业者,带着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全副武装的互联网思维,来势汹汹,总想搞个大新闻。结果往往头破血流、无功而返。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不行,而是缺少传统企业在所处行业里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及经验。这些年轻的后辈总想着干掉前辈,颠覆传统。却忘了干掉前辈,往往得先成为前辈的道理。

显然,让这些乳臭未干的后生心悦诚服,并且脱颖而出的关键就是:你是那个合格的前辈。你有着在这行丰富的实战经验、独到的分析理解,并且足够的光荣战绩。这样,你才能切身实际的为他们解决创业路上的坑坑洼洼。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明阳新能源利用自身的经验和资源,成功从内部孵化出了13家公司。有管资本运作的、有管产品设计的、也有管专项设计的…不一而足。显然,作为一个立足于所处行业、具备自我供血循环的垂直企业孵化器而言,这无疑是成功的。

(在中国众交会此前的推送中,我们也具体讲到了专注于产业链上下游、细分行业的创客总部、IC咖啡等实例。此处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在分类菜单中直接点击查看。)

这里要说明的是,上面一直都在讲战略层面的看法,而非战术层面。什么是战术层面?工商代办、场地优惠、会员收费、股权投资、导师聘任…当然,就我接触的实例来看,前两种服务基本属于鸡肋。甚至鸡肋都不如。据说,天津某产业园区里提供工商代办服务的工作人员,比国企员工过得还要舒服和自在。

至于卖地,就更没的说了。不要提什么潘石屹、毛大庆。首先人家是名人,而你只是个人名。毛大庆人家身边还有亲手搭建中关村创业大街的秦君。其次,即便是潘老板的SOHO 3Q,房屋空置率也着实是个问题。不是没有创业者,而是创业者死得太快了。至于创业者为什么死得快?自己琢磨。

那不靠租地的孵化器有没有?有。光合派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们的负责人朴俊红女士干脆在线下场地装修完成之前,就果断砍掉了线下的全部成本,自然也包括场地。通过直接和京东、淘宝等资源强大的企业合作,展开线上线下联动的孵化模式。钱省了,事却一件没少干。

现在来看,房地产大佬们都在为了去库存抓耳挠腮。你一个做孵化器的,就别往火坑里跳了。

最后,我想简单说说张传卫先生的第二段话。

之前的文章推送里,我们讲过创新往往来自于边缘,胜利属于那些游弋于体制外的“小人物”。

但并不尽然。否则这世界上不会只有一个乔布斯。

作为一种新型员工激励机制,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将会越来越多的看到这种企业内部“开花结果”的繁荣景象。对于创业者而言,这极大的降低了创业风险和试错成本,同时又能满足那颗不安分的内心。倘若你在温室当中的创业都举步维艰,遑论更多呢?毕竟不是所有人的才华都足以撑得起他的野心。至于企业,天呐。我想说: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向阿里“爸爸”那样,以简单粗暴的“买买买”来完善扩充自己的产业链的。

显然,这种企业内部的孵化结构将越来越可以精准评价出每一位员工的产出,从而变革内部商业模式

这是个伟大的时代没错。但是,绝大多数创业者和孵化器们最终都将成为这个伟大时代里微不足道的注脚。从某种程度而言,我们政府鼓励的双创实在是个高明的举动。因为这个时代最后需要的只是剩下来的那一小撮企业,那一小撮行业标杆。显然,基数越大,这个数量就越多。即便99.9%的人会死掉。所以,无论是想创业,还是想做孵化器,都请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行动前,问一下自己:我是炮灰吗?

综上,人大代表张传卫同志的孵化器运营心得和理解,我完全同意,也支持被其代表。这篇翻译文章想表达的是:当我们谈孵化器的时候,是既讲政治,又讲方法和规则的。【责任编辑/凡人】

创客100拥有数千万创投基金,并拥有环境优雅的孵化器空间,汇聚顶尖创业导师,悉心辅导创业者打磨项目。 创客100为你提供融资、孵化、宣传、提升的一条龙服务,助你实现创业梦想。

请将你的商业计划书发送至bp@100tmt.com,我们将在48小时内给予答复。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