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热议,网购物品不达标,消费者为何不能自由给差评?

人民日报热议,网购物品不达标,消费者为何不能自由给差评?"/

关于网购物品不好还不能给差评的问题,人民日报的报道反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社会舆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以下是可能的一些观点:
1. "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有权根据自己的消费体验给出评价。差评可以帮助其他消费者做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同时也是商家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的重要参考。
2. "平台规则与算法":一些电商平台为了维护商家利益,可能会限制消费者的差评权。例如,平台可能通过算法限制差评的显示,或者设置一定的条件才能发布差评。
3. "社会责任与监管":电商平台作为服务提供者,有责任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确保消费者评价的公正性。
4. "商家与消费者关系":商家应重视消费者的反馈,对差评认真对待,及时解决问题。通过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5. "舆论引导":媒体和公众应关注这一问题,推动电商平台和相关部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健康的网络购物环境。
总之,消费者有权对网购物品给出差评,这有助于维护自身权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同时,电商平台和相关部门也应共同努力,保障消费者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相关内容:

来源:人民日报

网购越来越普遍,许多人对网购行为进行过评价。不过,有些消费者收到网购商品后,发现有质量差、不符合预期等问题,如果在网购平台打了差评,可能会惹来许多麻烦。

宁夏银川市张先生最近在网上买了一双运动鞋,收到鞋子后觉得跟商家此前的宣传相差太大,鞋子品质也存在问题,与商家沟通数次无果,张先生打了差评。没想到,商家对他进行了“电话轰炸”。一天能打十几通电话,拉黑一个号又换一个号,一接就是要求张先生删掉差评改成好评。“难道东西不好,我还不能打差评了?”张先生对商家的这种做法很是气愤。

随着网购的流行,消费者评价成为衡量商品服务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商家对消费者给的差评尤为在意。但有些商家不反思自家商品质量、服务态度存在的问题,反而采取纠缠骚扰消费者的做法,甚至还威胁恐吓消费者。这一现象近年来逐渐增多,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

浙江宁波市李女士在电商平台上买了一件衣服,收到货后因为质量不好打了差评。结果卖家屡次要求李女士删除差评,李女士认为情况属实没有同意,没想到商家自此每天打电话骚扰,还屡次发来辱骂短信,并威胁如果不删除,就将李女士的姓名、年龄、住址等个人信息公布到网络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受到商家骚扰时,多数消费者认为维权时间长、成本高,“为了一点小事不值得”,而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自认倒霉。

“事实上,商家的骚扰行为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利。此时最好的做法就是保存证据,向警方报案,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丹妮说,侵权行为一旦发生,消费者应该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而维权指向既可以是电商平台,也可以是具体商家。

四川成都市贾女士在遇到电话骚扰后,马上将截图等证据发给电商平台。“我向平台投诉后不久,平台就对商家进行了罚款,还限制了商家的信用等级。最后经过协商,商家不仅给我退了货,还对我进行了一定补偿。”贾女士说。

此外,消费者还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我们接到消费者投诉后会开展调查,一经核实,我们将依法对商家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还会取消经营资格。”宁夏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投诉科科长张丽说。

骚扰发生后消费者有多种途径维权投诉,但类似事情应该如何预防呢?在网购行为中,商家掌握了消费者电话、住址、姓名等个人信息,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规范制度,这些信息很容易被商家所利用。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门金玲建议,一方面要保护好消费者,电商平台在制定规则时应该对消费者的信息进行保护,不能让消费者打出差评时受到恶意骚扰;另一方面,平台也应该健全完善评价原则,制定评价依据、细化评价标准,让消费者的每一次评价都有理有据、公平公正。

“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信誉评价制度的完善上来,既要维护消费者对商品质量和服务进行真实评价的权利,也要完善恶意差评的尺度规范。例如,可以增加消费者在给差评前需与经营者进行协商退换货等前置要件。”门金玲认为,平台作为消费者和商家的中间方,应该主动承担沟通协调的责任,营造网络购物公道和谐有序的良好环境。

目前,一些电商平台已经做了一些尝试,在“申请投诉”页面上明确列出“骚扰他人”等项目,并且详细标注凭证示例等,方便消费者投诉。“监管部门和电商平台应当共同发力,充分维护消费者自由评价的权利。”门金玲说。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