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作为中国领先的问答社区,曾经凭借其高质量的内容和专业的用户群体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然而,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大V(即有影响力的用户)出走的现象确实存在,这反映出知乎在商业化过程中可能遇到了一些挑战。以下是一些建议,知乎可以考虑重新定位自己:
1. "强化社区核心价值":重新强调知乎作为知识分享和问题解答的平台,确保社区的核心价值不被商业化所稀释。
2. "优化用户体验":关注用户体验,简化界面设计,减少广告干扰,提高用户在知乎上获取信息的效率。
3. "内容质量提升":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管理,鼓励高质量内容的生产,打击低质量回答和抄袭行为。
4. "多元化盈利模式":探索更多元化的盈利方式,比如知识付费、品牌合作、广告优化等,而不是过度依赖单一的广告模式。
5. "重视用户反馈":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并处理用户意见,增强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和忠诚度。
6.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的社区文化,鼓励用户间的互助和交流,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
7. "人才保留策略":针对大V出走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保留策略,比如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合作方式、合理的分成比例等。
8. "内容创作者激励":为优质内容创作者提供更多激励措施,如物质奖励、平台资源支持等,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
相关内容:
近年来,知乎大V总能成为热点话题。大V被集体挖走,大V抱团出走微博,时不时地见诸网络。
最近,头号大V张佳玮被用户围剿的官方处理结果再次引发强烈关注,为了保护张佳玮,知乎竟然出人意料地将多名用户永远封禁。有人分析,知乎如此大动作保护张佳玮,可能与近年来大V出走不断的严峻形势有关。
大V出走的背后:商业化半遮半掩的尴尬
包括知乎在内,很多社区耻于提及商业化,认为社区文化与商业化是天生的矛盾关系。有理想保持初心自然是好事,但将社区建设与商业化对立起来的想法就过于狭隘了,甚至是一种没必要的道德洁癖。
互联网社区是作为企业在独立运营,本质上这就是一门生意,做生意会有成本自然就得赚钱。因此,社区企业的商业化是必经之路,否则如何获得持续性生存发展?
天涯社区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关于天涯社区衰败的深层原因可以找出很多,如策略失误和管理混乱等,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直接原因则是排斥商业化。据传老板邢明有着浓郁的理想主义气质,他认为天涯就应该是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不应该沾染商业气息,因此他非常反感和排斥商业化,否掉了很多有前(钱)景的商业化建议。
这种排斥商业化的思想主导了天涯的经营和管理,它空守着流量和内容优势,却在商业开发上乏善可陈。天涯的穷困在业内出了名,员工工资水平长期低于行业平均线以下不说,甚至还常常因为资金奇缺传出拖欠工资的小道消息。过于排斥商业化,不但导致天涯无法正常获取现金流来支持企业发展,还让自己失去了市场竞争节奏,一步被动便步步被动。在移动化、平台化等策略转折点上,天涯都严重后知后觉、落后对手几个节拍。这个曾经一度有望成长为巨头的老牌互联网企业,如今已沦为无足轻重的角色。
知乎在对待商业化的态度上,与天涯有些类似。除了信息流广告和知识付费外,知乎也希望开拓营销服务市场,推出了品牌问答产品。同时它又表现出不愿意与营销服务走得太近的样子,试图尽力保持原来的纯洁形象。
与天涯相比,知乎对商业化的态度要开明一些,但仍然显得畏手畏脚。近年知识付费概念大火,作为内容平台,知乎为头部大V提供了Live和值乎等变现工具,却无法满足腰部和长尾创作者的变现需求。即便是头部大V,其收益水平也远远不如其他平台。
其他平台的激励举措对商业化不力的平台创作者产生了作用,知乎、天涯都出现了创作者大批流失的现象。本质上,这些都是缘于自身商业化的不成功,无法为创作者提供行业平均水平相匹配的待遇。
从小众到大众的定位转变难题
社区往往都是从小众做起,通过鲜明的社区文化和内容吸引同道之人,在互联网外部效应扩大规模。小众非常便于管理,能够保持鲜明的风格和调性,但很难扩大规模实现平台价值。而互联网产品的价值往往体现在用户规模上,因此社区都希望做大做强,势必从小众走向大众。小众时代很容易维持住知识社区的调性,但在用户构成复杂的大众阶段却非常难。随着众多用户涌入,之前的文化和内容就难免受到新用户的影响,被稀释甚至发生变化。
那么问题来了,是坚守既有调性回归小众时代,还是顺应大众潮流做大做强,成了两难的策略选择。如果选择前者,意味着很难扩大规模;如果选择后者,则将造成原来的中坚力量流失和社区文化的变质。目前来看,知乎在坚持着前者,但实际操作中也有着后者的影子,在迎合着大众的偏好和需求。
在人们的印象中,天涯是个社会时事社区,但实际上天涯流量最大的板块并非天涯杂谈、国际观察等社会板块,而是泛娱乐化的娱乐八卦和情感天地。和天涯一样,高举专业知识大旗的知乎,其实泛娱乐化内容同样占比更大。当我们打开知乎首页推荐频道,就不难发现诸如“经历过最害羞的事是什么”“最讨厌抖音上的什么梗”“有个漂亮女友是什么体验”等八卦内容的比重远远超过了专业性问答。
这种不明确的定位容易催生矛盾。一部分用户渐渐对知乎产生了负面情绪,认为哗众取宠、非专业性的内容过多,失去了开始的初衷。一些大V出走,对平台规则提出异议的用户甚至被封禁,都是矛盾激化的表现。
同样是从小众到大众,B站的转型要成功得多,堪称经典。在人们的印象中,B站与二次元文化紧密相连,其诞生到成长,也确实与此息息相关。但随着用户群体的壮大,二次元早已不是唯一标签,鬼畜、国漫、游戏、美食、舞蹈等成为不可缺少的元素,B站内容之丰富令人感叹。B站将“年轻人的门户网站”作为了自己的新定位,从而成功地从二次元的小众社区平衡过渡到用户过亿的大众社区。
自诞生之日起知乎就定位为网络问答社区,那么随着用户的增长和现状的变化,知乎的新定位应该是什么呢?
知乎的新定位是什么?
定位是竞争策略的第一步,为今后如何参与市场竞争定了基调。定位说易不易,说难也不难。在广义业务和哪些企业或行业竞争,未来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企业,将决定一个企业的市场定位。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说,知乎不应固守问答社区的定位,而应该定位为知识青年的服务社区,问答只是其中的一个产品。同时,在此提醒知乎有必要注意以下两点:
1.尽快确立以用户为核心
大V创造出了有价值的内容,这些内容形成了平台的宝贵资产,并以此吸引了众多用户。而大量用户的聚集,为平台带来了变现的机会。知乎同时服务用户和大V,但以大V为中心还是以用户为中心却需要做出选择。尽管我们常常看到知乎大V出走的新闻,但实际上知乎服务侧重上还是更偏向于大V一些。最近的用户围剿张佳玮事件就是明显的证据,在流量价值面前,知乎果断地永久封禁了较为活跃的数名用户。
从以往经验来看,以用户为核心的企业成功概率要大得多。偏袒用户的淘宝成为巨头,而对商家和用户一视同仁的亚马逊在中国被边缘化。今日、美团的崛起,也无不如此。只要用户满意、达到了足够规模,其庞大的需求就能激励创作者和商家努力为用户提供内容或服务。因此,知乎也应该将用户视为服务的核心,其次才是创作者。
2.留意知识付费这个伪命题陷阱,转向服务是必然
知识付费只是一个伪命题,人们从来不会为知识本身付费,而是为能满足其服务的知识相关服务买单。比如付费问答是咨询服务、在线课程是教育服务等。遗憾的是,近年推出的知识付费项目很多服务价值很小,不足以支持其价格,更无法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当概念热退潮,知识付费便出现遇冷,今年来呈现明显降温的迹象,知乎旗下的值乎也不例外。
未来,业务转向知识相关服务是必然的趋势。作为学习型社区,知乎直接介入教育培训、职业技术深造等可谓顺其自然。此外,共同兴趣形成的消费领域也孕育着商机,像知乎上的撸猫群体非常庞大,如果从他们身上获得部分业务就能创造不菲的营收和利润。
知乎在问答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在专业性内容上它有着较大的用户和资源优势,这是短期内对手不易超越的竞争优势。只要能确立起正确的新定位,下一步就是:如何充分发挥优势,围绕用户开发出合适的产品服务。还是那句话,商业化不可耻,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光明正大地做!
(编辑:王月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