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探针”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本意是为了方便用户连接WiFi,提高网络使用效率。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WiFi探针非法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涉嫌侵犯用户隐私,甚至可能被用于非法追踪、诈骗等犯罪活动。因此,如果“WiFi探针”确实涉嫌违法,那么这样的“毒瘤式发明”确实应该及时喊停。
以下是一些应对措施:
1. 加强监管: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WiFi探针的监管,对非法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2.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向公众普及WiFi探针的危害,提高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
3. 严格规范WiFi探针的使用:对WiFi探针的使用进行严格规范,明确其使用范围、权限和限制,确保其合法合规。
4. 技术防范:鼓励企业、研究机构等研发针对WiFi探针的技术防范措施,防止其被不法分子利用。
5. 强化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WiFi探针的合法性、合规性,为打击违法行为提供法律依据。
总之,对于涉嫌违法的“WiFi探针”,应及时喊停,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维护网络空间秩序。
相关内容:
又一款“wifi神器”横空出世。当手机莫名其妙遇到广告弹窗,或者连接到了一个毫无用处的"WiFi"时,你可能走进了“WiFi探针”的覆盖范围里。
据新京报报道,一种以“WiFi探针”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广告营销设备悄然兴起,该类设备通过获取用户手机Mac地址收集用户信息。有些设备可以强制用户手机弹窗,并冒充已连接WiFi在微信置顶界面投放无法消除的“狗皮膏药式”广告。
作为一种营销手段,“WiFi探针”技术,可谓涉嫌违反多项法律法规。
首先,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广告法》明文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以健康的表现形式表达广告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但是这种技术手段,不仅冒充已连接WiFi,还强制弹窗、投放“狗皮膏药式”的微信广告,完全是一副无良商家的赖皮嘴脸,赤裸裸侵犯用户的合法权益。
其次,目前不少WiFi探针设备供应商主推拨打电话和发送短信的功能,潜在客户则是各类电销公司。而通过打电话、发短信以及弹窗广告对用户进行“轰炸”营销的方式,其性质与骚扰电话一般无二。
之前,工信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住建部、银保监会等13部门决定,自2018年7月起至2019年12月底,在全国开展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仅是广告主,包括为骚扰电话提供“技术支持”的WiFi探针设备供应商,提供“信息服务”的电信运营商、网络公司等,也都应在执法之列。
最后,不法商家利用技术手段,对手机连接WiFi的时间点、Mac地址等进行监控,并利用这些公开的信息恶意欺骗微信后台,可以视作一种黑客行为。

声牙盒子称可以导出用户微信号。
《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事侵入网络、干扰网络正常功能及防护措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工具”。“WiFi探针”的这种黑客技术显然已经构成违法。
这种行为,根据其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应受到行政处罚,甚至是刑事处罚。如果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最高法和最高检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非法入侵手机、iPad等平板电脑的行为也定性为犯罪,造成20台以上计算机系统被植入病毒程序等,即可入罪。
当然,出现了网络侵权和破坏活动,作为网络运营者的平台也有法律责任。
根据《网络安全法》,“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履行安全保护义务,保障网络免受干扰、破坏或者未经授权的访问,防止网络数据泄露或者被窃取、篡改”,“采取防范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技术措施”。
对利用“WiFi探针”入侵系统、投放不法广告、恶意欺骗用户行为,微信平台理应采取监控、报警等措施,来维护用户的权益。
网络不是任性而为的丛林地带。“万能wifi”“wifi探针”等所谓创新,侵犯他人权益,扰乱网络秩序,与其说是“发明”,不如说是“毒瘤”。从执法部门到网络平台、下游厂商,应当形成“绞杀”合力,共同保护消费者权益,守护好网络的纯净。
□吴真晗(法律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