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手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手串的转动可以带来手部的按摩,有助于提高血液循环,同时,专注于手串的转动也可能有助于分散注意力,从而达到放松的效果。以下是一些针对未成年人科学解压的方法:
1. "合理运动":运动可以释放内啡肽,这是一种能让人感觉快乐的化学物质。适合未成年人的运动有跑步、游泳、打篮球等。
2. "音乐疗法":听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可以帮助未成年人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3. "艺术创作":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活动可以让未成年人将注意力转移到创作过程中,从而减轻压力。
4. "心理咨询":如果压力过大,未成年人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
5. "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合理的学习和休息计划,避免过度劳累。
6. "社交互动":与家人、朋友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可以减轻心理压力。
7. "睡眠充足":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缓解压力非常重要。
8. "饮食均衡":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过多摄入咖啡因、糖等刺激性食物。
9. "学会放松":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学习放松技巧。
10. "培养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可以丰富未成年人的生活,帮助他们从压力中解脱出来。
总之,未成年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缓解压力,但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法。在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内容:
解压玩具五花八门,别买“三无”产品
“解压方式大变样,成年人看动画片、大学生泡枸杞、小学生盘手串”,虽是网络段子,但也反映出了一些社会现象。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走访发现,部分中小学校门口的商店在售卖手串,也有部分家长表示,孩子非要跟风买手串,理由为“解压”。
盘手串能解压吗?未成年人该如何科学解压?
小学生也盘手串
一串串色彩艳丽的珠子,看起来亮晶晶的,售价几元至十几元不等。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部分校园周边商店,记者看到不少手串被商家摆放在醒目位置,有些为独立包装,有些零散装在盒子里,看不到生产材料、日期等信息。
手串怎么盘?在市某居民小区,记者在扎堆玩耍的小学生那里找到了答案——将手串放在指尖,交叠成“绕指柔”,手指转动摩擦,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手串就这么盘了起来。
亮亮是一名三年级学生,他表示,班里不少女生喜欢盘手串,大家都认为,盘手串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同学之间还会相互攀比手串的光泽和亮度。
记者采访乌市某小学教师得知,去年开始,就有孩子将手串带到学校。为避免影响学习,老师多次在班里强调禁止带手串上学。
“我家孩子有好几个手串,一个是让我买的,其他的是她自己买的或朋友送的。”李女士称,孩子说同学们都有,盘手串能静心,是解压“神器”。
解压玩具受喜欢
记者了解到,除了手串,市面上还有一些解压玩具,深受孩子们喜欢。
乌市市民黄先生表示,他家有好几个捏捏球,每次上街看到,孩子都闹着要买,说捏着很舒服,还曾经捏爆了一个,流出不明液体,沾到衣服上很难洗干净。
“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成分,闻起来有刺鼻的味道。”黄先生说。
走访中,记者得知,“捏捏乐”玩具是一种发泄类解压玩具,包括“史莱姆”“水晶泥”“捏捏球”等,可分为挤压、摔砸、揉捏等多种类型。
在记者走访的几家售卖“捏捏乐”玩具的店铺,没有看到玩具的售价,玩具零散摆放在盒子或袋子里,看不到外包装信息。
“这些玩具是否能解压不得而知,部分‘捏捏乐’玩具无外包装,既没有合格证、产品名称、厂名和厂址等标识,也未标明成分和含量、注意事项等,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托里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林虎表示。
今年2月,托里县检察院联合托里县公安局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大队组成专项小组,对校园周边违规售卖“三无”玩具情况开展监督,并以制发检察建议书的方式,督促相关行政单位整改治理,下架“三无”玩具200余个,杜绝有毒有害玩具出现在校园周边。
科学减压才安全
早在今年暑假来临前,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发布玩具产品消费提示,提醒家长在选购儿童玩具时,注意看标识,不购买无厂名、厂址、检验合格证明及无中文标签标明产品名称的玩具,避免购买带有一定刺激性气味或有机溶剂气味、易引发儿童过敏或身体不适的玩具。
提示中强调,“三无”产品“水晶泥”玩具中可能含有硼砂,长期接触有毒物质会在体内蓄积,对人体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没有质量保证的“水晶泥”千万不要给儿童玩耍。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检察官米娜娃尔·色依提持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在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方面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她认为,未成年人的喜好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看到大人用盘手串的方式缓解压力,他们会不自觉地模仿,或者看到同学玩手串,出于从众心理也参与其中。
“通过解压玩具来缓解压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时间长了可能还会产生心理依赖,产生负面影响。”米娜娃尔表示,小学生盘手串、热衷解压玩具这一现象,其实也在提醒家长,要关注孩子是否处于健康的压力值范围,如果孩子确实压力过大,可采取自我宣泄,与家人、朋友聊天,情绪转移,咨询心理医生等方式科学减压,家长应多跟孩子沟通,引导其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法治日报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