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监管孩子上网,防止他们绕过防沉迷系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措施:
1. "加强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对违反规定的平台或个人进行严厉处罚。
2. "技术手段":除了防沉迷系统,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等,来识别和限制未成年人的不当上网行为。
3. "平台责任":要求网络平台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内部监管,提高防沉迷系统的技术含量,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4. "家长监护":提高家长对孩子的网络使用进行监督的意识,通过家长控制软件、密码管理等方式,限制孩子使用付费服务。
5. "教育引导":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宣传,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 "内容分级":对网络内容进行分级管理,限制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内容。
7. "联合监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监管合力。
8. "定期检查":定期对网络平台进行抽查,确保防沉迷系统正常运行,对违规行为进行及时处理。
9. "公众监督":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网络监管氛围。
10. "国际合作":对于跨国网络平台,可以与国际组织合作,共同打击绕过防沉迷系统的
相关内容:
□刘新梅(湖南科技大学)
近日,央视报道了一起未成年人仅需支付4元即可轻松绕过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案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9岁的孩子竟花了2000多元租用网络游戏账号。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不少未成年人利用一些非法服务,包括租号、买号和当代练,能够避开国家规定的防沉迷措施。
沉迷于网络游戏会严重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长时间使用网络可能会导致未成年人的视力问题、睡眠质量下降,从而引发其他健康和各种心理问题。此外,未成年人由于价值观不完善,可能被网络上的信息诱导,增加网络犯罪、网络欺凌等风险。
未成年人绕开防沉迷系统,租号市场难逃其咎。部分商家利用未成年人对游戏的痴迷,向未成年人提供了获取成年人账号的渠道。这一行为不仅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更使得未成年人无限制地沉迷于网络游戏,成为了租号市场牟利的工具。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违法平台以及不法商家的打击力度,严惩违规行为,切断未成年人绕开防沉迷系统的途径。
尽管网络游戏实行严格的实名制认证以及限制未成年人游玩规定,但防沉迷系统仍存在许多漏洞。未成年人利用一些非法服务,防沉迷系统的措施便形同虚设。网络游戏企业应该严格落实国家关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防止网络沉迷的相关政策,让防沉迷系统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游戏过度侵害的坚实保障。
这一事件反映出的不仅是防沉迷系统的漏洞,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日常教育中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教育。首先,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危害,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此外,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源头上切断他们沉迷网络的可能。同时,家长要多关注未成年的网络使用情况,主动参与到他们的网络生活中,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
未成年人绕开防沉迷系统的问题不容忽视,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应该齐心协力,建立起多道防线,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