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技巧④:超绝素材积累法,高分选手都在用
在写作过程中,素材的积累是提升作文质量的关键。一个优秀的作文,往往离不开丰富而恰当的素材支撑。以下是一些超绝素材积累法,这些方法被众多高分选手所采用,可以帮助你在写作时游刃有余。
一、广泛阅读,博采众长
1. 阅读经典名著:经典名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2. 关注时事热点:时事热点是作文素材的重要来源,关注时事热点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时代脉搏,提高作文的时代感。
3. 阅读各类报刊杂志:报刊杂志中的文章往往观点鲜明、论述有力,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二、做好笔记,分类整理
1. 做好读书笔记: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好的句子、观点、事例等,要及时做好笔记,以便日后写作时引用。
2. 分类整理素材:将素材按照主题、类型、情感等进行分类整理,便于查找和运用。
三、实践积累,学以致用
1. 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这些素材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真实。
2. 模仿练习:阅读优秀作文,分析其写作手法和素材运用,进行模仿练习,提高
相关内容:

素材本:把生活写成“碎碎念藏宝图”
核心技巧:像松鼠囤松果一样,把日常细节藏进小本本。
怎么记:
- 感官记录法:用“五感”给素材贴标签
▶ 视觉:傍晚操场的云朵像融化的草莓冰淇淋,边缘被夕阳染成金红色,风一吹,就碎成了飘在篮球架上的棉花糖。
▶ 听觉:早读课的朗朗书声里,混着走廊尽头保洁阿姨拖地的“沙沙”声,拖把撞到消防栓的“当啷”声,像一曲歪歪扭扭的校园晨曲。
▶ 触觉:同桌递来的薄荷糖,铝箔纸在指尖发出“嘶啦”轻响,含在嘴里的凉意像突然跳进泳池,连带着课本上的公式都浮起了水珠。
事件速记法:用“3秒关键词”抓住瞬间
✦ 校门口看见的场景:老爷爷替迟到的小学生系红领巾,动作慢得像在打一个春天的结,阳光把他俩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两棵歪歪扭扭的树。
✦ 食堂里的小事:打饭阿姨把最后一块红烧肉舀进我碗里时,抖了抖勺子,油花溅在她围裙上,像落了一颗小太阳。
素材本这样记:

仿写:像练字一样“描红”好文章
核心逻辑:先“偷”别人的结构,再填自己的故事。
三步仿写法:
1. 拆框架:读《背影》里父亲买橘子的段落,拆解出“环境描写→动作细节→感官特写→情感爆发”的结构。
2. 换场景:把“月台买橘子”换成“医院送粥”。
3. 填细节:
▶ 原文: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 仿写:她端着保温桶穿过走廊,防滑拖鞋在地面拖出“沙沙”声,白发从马尾里逃出来,沾着消毒水的气味。保温桶太烫,她左右手不停交换着拎,像捧着一颗正在发烫的星星。
进阶技巧:
- 仿比喻:原文“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 仿写“台灯灯光像蜂蜜,慢慢渗进作业本的格子里,把写错的字都泡得发胀”。
- 仿节奏:学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
写“不必说早读时的朗朗书声,也不必说课间走廊的笑闹声,单是教室后墙的绿萝,就藏着秘密——某片叶子上绑着有值日生用铅笔写的‘加油’,在阳光下会透出淡淡的光”。
限时训练:用“文字显微镜”逼自己变狠
操作方法:定闹钟3分钟,写一个具体场景,要求“有画面+有情感+有细节”。
例子:
▶ 题目:《雨天的公交站》
▶ 限时片段:
雨幕把公交站罩成透明鱼缸,穿红雨衣的小女孩踮脚够广告牌上的水珠,像在摘星星。她妈妈把伞倾向旁边没带伞的初中生,自己半边身子浸在雨里,头发贴在脸上,像贴了片海藻。公交车进站的“叮咚”声里,小女孩突然把手里的糖果递给初中生,铝箔纸在雨里闪出一道微光,像投进鱼缸的一颗糖。
为什么有效:
- - 逼你放弃“慢慢来”的惰性,用最短的时间抓最亮的细节(像用快门定格瞬间)。
- - 专治“流水账病”:3分钟写不了开头结尾,只能聚焦一个画面,反而容易出精华。
笨功夫的“聪明用法”
1. 睡前5分钟扫描法:躺床上回想当天经历,选一个画面在脑海里“截图”,第二天早上花2分钟记在素材本上。
2. 影视剧台词改造术:看电视剧时,把主角的台词换成自己的故事。
比如《请1988》里“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 → 改成“妈妈我,也不是一开始就会织毛衣,你幼儿园时那件歪歪扭扭的粉色毛衣,是她偷偷拆了三次才织成的”。
3. 朋友圈素材法:刷到有趣的朋友圈,别急着点赞,试着用文字“翻译”画面。
比如朋友发了张“课桌上的多肉被阳光照亮”的照片,你可以写:“阳光把多肉的影子投在数学卷子上,叶片边缘的绒毛像撒了金粉,连sin30°都变得毛茸茸的。”
最后说句大实话:
写作没有捷径,但这些“笨功夫”就像往存钱罐里丢硬币——每天丢一枚,看不出变化;半年后倒出来,会吓自己一跳。
下次写作文卡壳时,翻开素材本,你会发现:原来那些让你头疼的“没内容可写”,早就在你随手记录的“碎碎念”里,悄悄长成了故事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