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事件家属在寻求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时,可以采取以下三大维权路径,并需准备相应的关键证据:
### 一、维权路径
1. "协商解决"
- 与小米公司进行沟通,寻求和解。
- 准备相关证据,如合同、协议、通信记录等。
2. "投诉举报"
- 向消费者协会、工商部门等官方机构投诉。
- 准备相关证据,如购买凭证、消费记录、沟通记录等。
3. "法律诉讼"
-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 准备相关证据,如合同、协议、购买凭证、消费记录、沟通记录等。
### 二、关键证据指南
1. "购买凭证"
- 购买商品或服务的发票、收据、订单等。
2. "合同、协议"
- 与小米公司签订的任何合同、协议或服务条款。
3. "沟通记录"
- 与小米公司工作人员的沟通记录,包括电话录音、短信、邮件等。
4. "消费记录"
- 消费过程中的相关记录,如使用记录、维修记录等。
5. "第三方证据"
- 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报告、鉴定书等。
### 三、维权注意事项
1. "收集证据"
- 在维权过程中,务必收集齐全相关证据,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 "了解法律
相关内容:
一、法律责任认定的三大突破口
1. 产品责任追责:电池安全与设计缺陷
若事故由车辆设计缺陷(如电池碰撞后短路自燃、车门锁死无法开启)引发,家属可依据《产品质量法》第41条要求生产商小米承担赔偿责任。需重点关注:
- 电池是否符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
- 碰撞后车门是否按国标《电动汽车碰撞后应急安全标准》自动解锁;
- 车辆是否存在隐瞒技术缺陷(如AEB系统无法识别路障)。
2. 驾驶员责任划分:实习期驾驶与接管义务
若驾驶员处于实习期违规上高速,或未及时接管辅助驾驶系统,需承担主要责任。但车企若存在过度宣传(如暗示“脱手驾驶”安全),可能因误导消费者承担次要责任。参考《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22条,实习期驾驶员不得单独驾车上高速。
3. 施工方责任:警示标志合规性
若事故路段施工未按《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2条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施工单位需承担部分责任。家属可要求调取路政部门的施工审批文件、现场照片等证据。
二、数据隐私与知情权博弈战
1. 行车数据获取:法律赋予的“尚方宝剑”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家属有权要求小米提供事故前半小时完整行车数据(含EDR记录)。若车企推诿,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5条起诉要求公开数据。
2. 数据披露合法性:车企需自证“清白”
小米若已向警方提交数据,后续主动公开行为可能侵犯隐私。家属可主张车企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敏感信息需单独同意),除非车企能证明公开行为符合“公共安全例外”。
三、维权实操步骤与关键证据链
1. 第一步:固定证据,避免灭失
- 立即申请交警封存事故车辆及EDR数据;
- 保存手机绑定的车辆报警信息(如碰撞时间、位置);
- 收集施工路段现场照片、监控录像。
2. 第二步:申请第三方技术鉴定
委托独立检测机构对电池燃烧原因、车门锁死机制、AEB系统响应逻辑进行司法鉴定。参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第22条,鉴定结果可作为索赔关键证据。
3. 第三步:多管齐下,协商与诉讼并行
- 先与保险公司协商车上人员责任险理赔(若投保);
- 若协商未果,以产品责任纠纷起诉小米,同时追加施工方为共同被告;
- 针对数据隐瞒问题,单独提起隐私权或知情权诉讼。
四、避坑指南:借车风险与法律盲区
1. 车主责任边界
根据《民法典》第1209条,若车主明知驾驶员无资格(如实习期)仍出借车辆,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家属可要求车主提供车辆维护记录、借车时的知情同意书。
2. 智能驾驶宣传追责
若小米广告中存在“解放双手”“自动避障”等误导性表述,可依据《广告法》第28条主张虚假宣传,要求退一赔三。
结语
家属维权需以法律为盾,以证据为矛。在等待警方调查的同时,应尽快咨询专业律师,启动司法鉴定与保险理赔程序。唯有依法博弈,才能为逝者讨回公道,也为智能汽车行业敲响安全警钟。毕竟,技术迭代不应以生命为代价,法律边界才是最可靠的“安全气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