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刚刚来过这里,这表明龙门石窟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拥有上千年历史,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要使这样古老的“芳华”永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保护与修复":
- "科学研究":深入研究石窟病害成因,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
- "技术手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激光扫描、3D打印等,进行精细修复。
- "环境治理":改善石窟周边环境,减少污染和自然因素对石窟的破坏。
2. "合理规划与管理":
- "制定规划":科学规划石窟的保护、展示和利用,确保可持续发展。
- "管理措施":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游客参观行为,减少人为破坏。
3. "提升展示效果":
- "数字化展示":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石窟艺术。
- "文化体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石窟艺术讲座、现场绘画体验等,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
4. "加强宣传推广":
- "媒体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宣传龙门石窟的历史文化价值。
- "国际合作":与国际友人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5. "培养专业人才":
- "教育培养":加强石窟保护
相关内容:
洛阳龙门,伊河两岸,千龛万佛,一眼千年。
2025年5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龙门石窟,察看石窟整体布局风貌和代表性窟龛、造像,同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亲切交流。

石刻不语,时光流转。
龙门石窟作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古阳洞停留的时间较长。”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介绍,这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时间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北魏时期大型皇家洞窟,“龛形设计精美,纹样雕刻精美,造像内容丰富。”

饱经岁月风霜,龙门石窟面临岩体失稳、渗透水、风化等“病痛”。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加强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保护能力和水平。
伊河上、下游修桥分流交通,景区封闭管理;东西两山建森林公园,周边污染企业关停。
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应用微波水分仪、地质雷达及地震共振频率成像、超声波无损检测等技术。
“要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重要转变,做好前期监测预警,进一步强化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余杰谈起今后打算。
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不是闭门上锁,还要合理利用。
虚拟修复、增强现实、3D打印等技术,将静态历史转化为数字档案,让龙门石窟“芳华永驻”。
依托高精度数字资源,以学术研究为依据,龙门石窟研究院开创了残损文物虚拟复原及流散文物虚拟复位的新模式。
通过电脑、手机等,今天的人们,看造像的前世今生,还原造像色彩,感受中华灿烂文明。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晋中考察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新时代,龙门石窟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更加耀眼的历史与艺术光辉。
“我会更踏实地做好石窟保护工作,为守护好龙门石窟贡献微薄力量。”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与遗产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刘轶下定决心。
放眼更辽阔的土地,众多悠远深邃的历史文化遗产,连接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断焕发新颜。
统筹:胡果
审稿:王斌来 王乐文 杜尚泽
文字:卞民德 朱佩娴 张文豪
视频:央视新闻 人民网记者霍亚平 肖懿木
摄影: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燕雁 人民网记者霍亚平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河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