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警提醒广大网民,以下这些习惯可能会泄露你的个人信息,请大家注意防范:
1. "随意连接公共Wi-Fi":公共Wi-Fi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在使用公共Wi-Fi时,尽量避免进行敏感操作,如登录账户、支付等。
2. "不设置手机锁屏密码":手机锁屏密码是保护个人信息的第一道防线。不设置锁屏密码,手机一旦丢失,个人信息将面临极大风险。
3. "随意填写问卷调查":很多问卷调查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如姓名、电话、住址等。在填写时,要谨慎判断问卷的可靠性,避免泄露个人信息。
4. "不定期更换密码":密码是保护账户安全的关键。要定期更换密码,并使用复杂、不易被猜到的密码。
5. "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明链接可能隐藏着病毒或恶意软件,点击后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在点击链接前,要仔细判断链接的来源和安全性。
6. "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个人信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个人信息,如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身份证号码等,容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7. "不谨慎处理废弃的电子产品":废弃的电子产品中可能含有大量个人信息。在处理废弃电子产品时,要确保数据被彻底清除。
8. "不使用安全的支付方式":在使用支付工具时,要选择安全的支付方式,如绑定银行卡时设置短信验证码、
相关内容:

在数字时代,个人信息如同散落的拼图,稍有不慎便会被不法分子拼接利用。近期,多地网警发布警示,揭露了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高危行为”,并呼吁公众加强防范意识。以下是四大常见隐患及应对措施,助你筑牢隐私防线。
1. 随意连接公共WiFi
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看似便利,实为信息窃取的重灾区。黑客可通过假冒热点或监听技术,窃取用户的账号密码、聊天记录甚至银行卡信息。网警建议:尽量使用手机流量;若需连接公共网络,务必向商家核实WiFi名称,并避免登录网银、支付账户等敏感操作。

2. 社交平台“晒生活”不留心
晒机票、快递单、身份证(即使打码)等行为,可能导致二维码泄露行程和身份证号,或让黑产收集地址、电话。正确做法:晒图前模糊敏感信息,将朋友圈权限设为“仅好友可见”,减少公开曝光。

3. 所有账号使用同一密码
“一码通”的便利背后是巨大风险。一旦某平台数据泄露,所有关联账户可能被“一锅端”。网警强调:应为“重要账户”(如支付、邮箱)和“普通账户”设置不同密码,并定期更换复杂组合。

4. 随意扫描、点击陌生链接
“扫码领红包”“点击查快递”等诱导行为,常伪装成钓鱼网站,盗取银行卡号、验证码。应对方法:陌生链接需核实来源,警惕高仿网站,不轻易输入个人信息。
加固“信息防护盾”的三步法则
1. 定期检查隐私设置:关闭社交平台中不必要的公开权限。
2. 开启双重验证:为重要账户绑定手机或邮箱,增加安全锁。
3. 遇事多核实:自称“客服”“公检法”的来电,需通过官方渠道二次确认。
此外,网警提醒:快递单、车票等纸质文件应销毁隐私信息后丢弃;旧手机需彻底清除数据再处理;警惕街头“扫码送礼”等隐私陷阱。
**结语**
个人信息安全无小事,一次疏忽可能引发财产损失甚至人身威胁。唯有提高警惕,改掉危险习惯,才能做自己的“隐私守护者”。转发提醒家人朋友,共筑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