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个人IP(知识产权)是媒体人在新媒体时代提升个人品牌价值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在打造个人IP时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
1. "明确定位,精准定位":
- "独特性":要确保自己的IP具有独特性,能够与其他人区别开来。这可以通过独特的观点、风格、话题或者个人经历来实现。
- "目标受众":明确你的目标受众是谁,他们的需求和兴趣点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和保持他们的关注。
2. "内容为王,质量优先":
- "高质量内容":内容是个人IP的核心,必须保证内容的原创性、专业性和价值性。
- "持续更新":定期发布内容,保持与粉丝的互动,形成固定的更新节奏,增加粉丝的粘性。
3. "合规合法,维护形象":
- "遵守法律法规":在内容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发布违法违规内容。
- "树立良好形象":个人IP的形象代表了个人和所在媒体机构的形象,因此要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和维护。
4. "多渠道运营,拓展影响力":
- "多平台布局":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和内容平台建立个人账号,实现内容的多元传播。
- "合作与联动":与其他媒体人、品牌或者机构进行合作,通过联动活动、内容互换等方式扩大个人IP的影响力。
总之,打造个人IP需要综合考虑定位、内容、形象
相关内容: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最新发布,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41亿人,使用率达93.8%。短视频应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56分钟,居所有互联网应用首位,同比增长3.1%。在这样的趋势下,一些地方媒体的主持人和记者纷纷开始注册个人短视频账号,希望通过打造自媒体个人IP来提升影响力,有人形象地把这一现象比作凭着传统媒体的“旧船票”,登上短视频的“新客船”。传统媒体人转场短视频个人IP,也代表着媒体融合已由媒体机构的深度融合,扩展到更多个体在自媒体上的集体突围,通过转型转场,突破边界,展示千姿百态,链接千行百业,以传统基因构建新生态,这样的探索是值得鼓励的。
然而,尽管这些媒体人在传统媒体领域有着较为深厚的积累和影响,但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表现多数平平,关注度和影响力远不及网红博主,目前更谈不上为媒体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据一家在业界有较强实力的地方媒体统计,旗下主持人记者中的60多位短视频主播,除了表现最优的一位粉丝达30万,其它几万粉丝的账号寥寥,更多的是几千或几百。在一般人的眼中,与素人创作者相比,传统媒体人应该拥有三大核心优势:一是官方背书的权威性,二是新闻语言的表达力,三是内容导向的掌控力。但恰恰是这样的传统优势、训练有素和价值定势,相应缺少了素人创作者的个人属性、垂直深度和网感表达。那么传统媒体人如何在“人设号”上找到专业和流量的平衡点,成为有传播影响和商业价值的个人“IP”呢?首先是明确个人IP定位。短视频平台上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找到差异化优势。因为不是代表官媒,所以可以更多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特长,充分运用好掌握的稀缺资源,独家资源,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个人风格。有位记者多年来收藏名人信札,开设短视频后围绕信札讲故事,具有原创性、独特性,内容有价值,故事有文化,“有用”又“有趣”,吸引了不少关注者,假以时日在内容上不断深耕,有望成为“文化一景”,打造出专属的“个人标签”。所以短视频专注做自己最热爱和最擅长的事情很重要。其次是表达方式的转型。行业经验是无法快速积累的,关键是要将数十年的积累,转化为短视频平台的“通货”,就是所谓的“转型不转行”。要善于运用“人设+网感”的模式,找到“专业深度”与“用户焦点”的交汇点。有一位主持人擅长苏州评弹,说学弹唱演样样地道,这些功夫在以往的电视节目中偶有用到,但是在其开设评弹短视频账号后,将评弹的五技与网络传播特点完美融合,增粉速度明显。同时他并没有割裂与原平台的关系,更将短视频平台作为大屏上方言节目的延伸,实现两者有机结合。三是以轻量化操作入局。与主流媒体官办的社交媒体不同,在短视频平台上,个人IP号是否需要团队支持取决于个人的资源和近远期目标。对于资源有限的地方媒体人,起始阶段可选择灵活性强,能快速响应的轻量化操作。采用“1+N”结构,即自己担任核心主创,负责内容策划和出镜,专注于内容创作,而剪辑师负责将内容转化为吸引人的短视频形式,基本解决一个能力结构的问题。当然也可以单枪匹马与AI协同工作。作为种子孵化,待运营一段时间,对短视频的“完播率”“点赞率”“评论互动”等进行评估后,根据投入产出再实现从单兵作战到全流程生态化的协同。四是多渠道实现商业变现。如何把更多媒介触点转化为商业产业接口,作为个人原创“IP”,“公益+商业”的模式是基本的逻辑。本地品牌植入、合作代言方面,可以选择与自身定位契合的品牌;加入视频号创作者分成计划,申请开通广告分成功能。原创垂直优质的内容、用户互动性强的内容,可以获得评论区广告露出;在抖音平台上,以更真实的个人IP提升完播率、互动率,争取平台算法的推荐,特别是原创内容,因生命周期长,易被推荐至公域流量池,进一步放大广告曝光量,并可长期积累收益。当短视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媒体人的个人原创IP是主流媒体的渠道和平台的有机延伸,只有坚持原创加垂直、专业加网感、公益加商业,才能把短视频产品做特、品牌做响、模式做优、市场做深、利润做高,成为主流网红,为媒体的迭代赋能。

来源:《城市党报研究》2025年第5期
作者:张军
编辑:潘茜
【声明:本号为宣传传媒领域融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属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